第34章 文会(中)
冯子辉说来人几个,宋昉信了,只以为在北地应考的南方士子们三三两两而来,不曾聚众到此。
宋昉看到迎面走来齐齐整整二三十人,皆作读书人打扮,意气昂扬,举止有礼,一时想向舅舅告他一状。
放目看去,打头的那一个正是在贡院前、酒楼中生过事的“刘兄”,他气势较此前两次更盛,有了倚仗般,颇有些指点众生的意思。
宋昉再一次见识了表弟的不靠谱,好在跟着朱成均见过不少大场面。
最有意思的当属陪着他接待海外藩国来朝那一次。
那些个人嘴里叽里呱啦说着一通鸟语,他还煞有介事地点头道是,当即被他们引为知己。
他不惧人多,只怕人少,当下就持礼将一行人请入室中。
眼看大家都已入席,他位列左边第一席,抬直脊背,容仪端方,凤眼蕴笑扫过众人,高声道:“我向来佩服深治学问之子,可惜只在贡院所贴黄纸上见过诸位姓名,未识俊杰之面。幸有此机,我等可以相聚一堂……”
话音未落,那位“刘兄”就忍不住压过他的声音道:“我等都知道你是礼部尚书宋昭之子宋昉,你不知我等罢了。我乃刘和,字怀惠,乡试第十,望宋伴读赐教。”
宋昉面色如常,轻轻扫了他一眼道:“是,我乃宋昭之子,也为伴读,最最重要的是,我与大家一样,皆是今年下场,诸位与我、我与诸位,都是同年。”
“既然刘兄与我都作了介绍”,转而他眼神拂过在座各人,如春风入境,可喜还发现两个脸熟之人,特点了点头后道,“也请同年们教我一偿夙愿,便是大放情怀,也很是使得,以文会友,正是这情怀最值得一会。”
当下便有些零星笑声起来,金石坠地一般清晰。
原是此时街头巷尾的说书先生都在讲《西游释厄传》1,讲到里头女儿国一节,师徒一行才要入城,唐僧先对三徒弟道入了国,切休放荡情怀,说书人觉得文字还是太雅,遂改为不要大放情怀。
这一改,简单易懂,听书人便口口相传起来,逢人便谑。传到读书人那里,或有一二调皮的,便互相道:“夫子面前,不要大放情怀,恐坏了学堂规矩。”
听见笑声,刘和眉头一皱,面色阴沉地看了过去,发觉笑的人除了往日相熟的极少个外,多数是昨日才与他们一道的南来士子。
这些人虽也是南士,却不是在北直隶应考的。此次北直隶乡试结果如何,与他们本无关系,只是他想着人多势众,又有同乡之谊,便不拒绝他们加入。现在想来,未必可靠。
刘和心中隐隐生出不详的预感。
不等他想得明白,席中笑得最欢的那个便开口道:“宋兄不知,未必在座之人,都称得上同年。我乃霍松,字留青,是南直隶应考的徽州婺源人,倘若我会试不中,岂不是白白得了一句同年么?不敢不敢。”
他又笑呵呵地指向一人道:“宣晖,你不是极喜欢孙悟空一角么?不如也放一放情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