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西夏地方军-第2/3页





    左厢西寿保泰军司驻守于柔狼山(兰州以南的定西城附近)。

    左厢卓罗和南军司驻扎于兰州黄河北岸喀罗川侧。

    东厢朝顺军司驻扎于贺兰山地区克夷门(或天都山)。

    西厢甘州甘肃军司驻扎于甘州(甘肃张掖地区)。

    西厢瓜州西平军司驻扎于瓜州(甘肃敦煌地区)。

    西厢黑水镇燕军司驻扎于黑水城(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

    东厢白马强镇军司驻扎于娄博贝(内蒙阿拉善左旗吉泰兰地区)。

    东厢黑山威福军司驻扎于黑山(夏州以东的黑山,陕西榆林附近)。

    每厢各辖六监军司,全国共分为十二监军司,相当于十二个军区。

    各监军司由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及下设之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分掌驻军事务。

    每个监军司的都统军等职都由李氏皇族或党项部落首领担任,甚至是世袭。

    所以十二个监军司亦可看做是十二个部落,这十二个部落与李家共同执掌夏**政。

    所以夏国体质看似封建,实则内里依旧是部落联盟制。

    因为二十监军司下辖看似有州县,其实每个州县属于各地监军司所辖,属军管制度。

    依次可见夏国的监军司属于军政一体制度。

    同时每个监军司各辖兵额四万左右,有个别的甚至高达五万人,全国地方军共有五十万左右。

    而夏国的地方军兵制是多而杂,有党项的部落氏族兵,有用汉人甚至是其他民族所组建的外族兵。

    其两族兵制也各有不同。

    首先夏国实施的是全民皆兵制度,也就是说民就是兵,兵就是民。

    平常无战事时,只有党项人半耕牧,半军事,维持夏军的军事框架。

    只有在发现战争之后,夏国才会在民间征召,扩大军队规模。

    同时党项兵实施的是具有党项宗族血统的一种氏族征兵制度。

    氏族兵制的特性就是在党项宗族里依据部族为一个单位,一支部族地方武装就是一支军事力量。

    无论是战时征兵还是平时服兵役,都是采用以帐为依据(一家一户)为一个单位,而摊派兵役。

    男性龄至十五岁时称之为丁,就要开始接受服兵役的义务。

    夏制,男子年十五为丁,二丁取一人为正军。

    从接受服兵役的两丁中遴选录用一人划归为正军。

    再从兵役四丁里面调派两人跟随军队做苦力(杂徭),也称之为负担。

    由正军与负担联合构成的一个基层军事单位“抄”,也是西夏兵制组织中最小的一个单位。

    其中正军为战兵,丁为辅兵,负担为民夫。

    抄为夏军事组织中的基层单位,一人为一抄,四丁为两抄。

    党项部族所有征调兵士均由其所在的宗族部落头领统辖。

    而党项军队编制则是彷北宋军制建立都、营、团、军四级编制。

    每一个监军司下辖四五个军,依次组成夏国的地方军事力量。

    每个监军司除了党项兵之外,亦有外族兵团。

    其中外族兵大部分都为汉人,这些汉军以往是由俘虏组建,后来直接以当地汉民组建,谓之撞令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