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预言,再生变数六-第2/3页





    唉……也罢!若是再由着他自己憋呀憋,不知道给朕憋出个什么天大地大的惊吓来。

    王德,你便着了明安,私下里悄悄看一看,这内外几个孩子处,哪处可得这般稚奴所抄的史卷便是。尤其是承乾和青雀处,还有恪儿。

    这三处,定要仔细查过。”

    王德一怔:“这史卷?”

    “朕亲赐了的纸,又是稚奴亲手所书,加以批注——加之**诸子之中,爱读文史的不多……只怕逃不了这三处了……只是不知道稚奴是怎么把这些书送给他的哥哥们,却又不引起他们的注意的……”

    王德微微一沉吟,良久还是下定决心道:“可是主上,咱们这后廷之中,也有些喜爱读史的……比如说那武才人……”

    太宗一怔,心中便是一阵计量,良久才再次肃容道:

    “也一并查罢……若果是她……切记,断不可惊动任何人!尤其是稚奴与这武媚娘!

    知道了么?”

    “老奴遵旨!”

    ……

    次日,太宗早朝前,内侍监王德入内,密告史书一事。

    太宗闻得王德耳语,便容色一沉:“当真是她?”

    “老奴昨日亲自寻了由头,去了武才人的小书房——里面却全是这些书卷。而且,还有一些武才人写与晋王爷的呢!内容精要,便如主上赞晋王爷一般的,颇有惊世之处。”

    太宗沉沉不语。良久才道:“那夜,稚奴殿中的诗,只怕便是他的心声……

    不过朕观之这两个孩子也是光风霁月,虽稚奴心中有意,却终究是个守礼制的……

    也罢。武媚娘心不在宫中,早晚是要离开的。到时稚奴这心思,也就熄了。且由得他们去。对了,那人查出是何来头没有?”

    “主上,是魏王爷府中的。而且老奴也打探清楚了,魏王爷似乎是看出了晋王爷的心思,又听说了这武氏女的预言……似有意动。”

    太宗面容一冷:“他还想着这个呢?那太子那边可知道?”

    王德沉吟,良久才道:“似是不知,不过……只怕此番一旦张扬开来……”

    半晌,太宗才怒道:“稚奴百般忍让千般隐锋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保得兄弟安好?!

    一个幼弟,一个比他们这两个兄弟都年幼,理当被照顾的弟弟都这般懂事!可看看他们这两个当兄长的却是如何?!

    承乾被气迷了心,只会与那根本坐不上皇位的恪儿与淑妃置气……

    朕再没想到连青雀也是如此不堪!连视他为兄的亲弟也这般利用!!!

    当真是一个不如一个!”

    王德不语,只是守在一旁。

    良久,太宗才熄了火气,半晌才道:“王德,此番记得,朕不开口,你不许插手!只要护好了稚奴便是!

    朕倒要看看,他们这两个不争气的,到底要把稚奴这一番苦心费到何时才算完!”

    “是!”

    ……

    贞观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朝。

    众臣观太宗似有不悦之色,心下战栗。

    不多时,太宗便查众臣不安,乃宣旨道:

    因前番太史令薛颐、起居郎禇遂良等诸臣再三有请,道有星孛于太微,不可东封泰山。昨夜异相再现,遂诏罢封禅事。

    众臣异之。

    贞观十五年六月初七。

    韦思安密奏,太子承乾着近卫密杀太子詹事于志宁未成。

    太宗震怒,遂着太子入内相询。

    朝野皆惊。

    ……

    “怎么样了?”

    稚奴守在虚化门边,不安地来回走着,忽见德安匆匆奔来,便急奔而前问。

    “王爷,只怕大事不妙啊!”

    德安焦急地抹了抹脸上汗珠,引了稚奴到一边,悄声道:

    “方才德安去东宫问过了。说这杀于大人的事,可不正是太子殿下的主意?那张思政,还有纥干承基,都是太子殿下的近侍。”

    稚奴怒道:“怎么可能!大哥一向仁厚!定是那于志宁做了什么让他不痛快的事,否则又怎么会……”

    “王爷,德安问过太子妃娘娘了,据娘娘所说,这于大人生性耿直,又常常越矩进谏,不讲究用辞着度。太子殿下的性子,王爷您也是知道的。向来豪放又不喜别人面刺其痛处。结果两边儿就越来越不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