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返太极,风波似平三-第2/3页
再者,有你在,大哥于朝上,总是会思虑颇多,不愿你看到一些他不想让你看到的。是故,你在,大哥反而不能发挥自如。”
安宁这一劝,却也劝中了稚奴的心思——他本就无意于政事,这几日也是因为媚娘受屈,他欲起而治之才勉强跟了几日。
于是点头道:“说得对,德安,你等会儿拿了我的奏疏去请父皇的准,就说我这几日跟着上朝,感觉身体不适。且又有了抄录史卷的责任在,便不去上朝了。”
“是。”
……
太极殿内。
尚书房。
看了稚奴递上的疏本,太宗叹气笑道:
“什么身体不适,又要抄录史卷……他这是在找借口逃朝呢!朕得治治他这个懒毛病!”
“主上,算啦……孩子还小,咱们不能一下子就让他对政事感兴趣啊!”长孙无忌闻言,便笑吟吟劝。
不止是他,就连同列席位的诸人也是一番劝。
太宗见状,含笑道:
“还真有人与他说好话儿……罢了,他才刚元服,未行加冠礼(元服与冠礼本是一个意思,但在这里,为了故事方便,我就把它拆成两个礼,请大家明白,谢谢!),说起来,也的确算是一个小孩子……由他去罢!”
诸臣含笑应之。
看着德安走了,太宗才又问道:
“却不知侯君集,此刻到了哪里了?”
“启禀陛下,侯将军已然到了碛口,且前方有消息传来,道那麴文泰,闻得我大唐大军已至碛口,竟然惊吓而死。”韦挺起而道。
太宗哈哈一笑:“他不是挺厉害的吗?怎么这般无用?”
“陛下英明,这高昌须末小国,鼠目寸光,如何看得清楚这天下之势?”韦挺又道:“只不过……”
“什么?”
太宗见他如此,便心知其意有所指,问。
“只不过臣日前风闻,这侯将军似曾放言,此番攻打高昌,一为国家,二为社稷,三为自己……陛下,臣素闻侯将军颇有喜黄白之物之名……”
太宗闻言,微一笑道:“风闻是什么?风闻便是传言,不足取信。好了,一些小事,不提也罢。不过朕倒是听说一件事,日前把稚奴也气得不轻的那个韦慎怀,似乎是死于非命。韦卿,此事你可知晓?”
韦挺闻言,只觉后背一片湿凉,不得不答道:
“臣无能,虽与那韦慎怀有宗族之谊,然终不喜其为人鄙德末行。是故不曾交集良多。
且加之日前他曾为韦昭容上奏,臣为避讳,遂着家中人氏不沾韦慎怀三字。故不知。”
太宗点头,又道:
“卿如此,倒是过了。那韦慎怀终究是你亲宗,不必如此。岂不闻‘人正影自正,人歪影难平’么?
人为正,则无论身边人如何,都是正。人不正,则无论身边人如何都不会正。卿之名,朝内有闻。韦慎怀一事是卿过虑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韦慎怀之事,朕还是不能释怀……怎么好好儿的,就遭了祝融之祸?”
魏征在一边儿,扫了一眼已然面如土色的韦挺道:
“启禀陛下,那韦慎怀虽已被陛下下诏贬为庶人,然火起之时,令且未行。故其仍为六品官员,此案颇重,已着大理寺详加审理。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
太宗闻言,点头称是,又着实慰勉了韦挺几句,便着他下去了。
韦挺只得诺诺而下。
……
散议后,长安。
长孙无忌车驾之上。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含笑并肩而坐,说着今日尚书房的事。
“这韦挺今日之事,也不知是真急糊涂了,还是另有所图。”房玄龄先问。
长孙无忌闻言,收了笑容,才道:“只怕他此言,另有深意。咱们眼下,既然知道他有心与魏王一党。那只怕,这番事便是冲着太子去的。
毕竟,此番侯君集出征高昌,可是太子一力促成的。只怕那些个眼里没点儿见识的,早将君集视为太子一党了。”
房玄龄点头,又道:
“不过倒也不碍事,太子究竟根基深厚,再者主上对他也是极为信任。只要他自己不乱,那这些小计谋,便动摇不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