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章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第2/3页



  对天下如此重要之盛会,他又岂能就此缺席?

  张良将手中信函随手扔进溪水中,淡淡道:“我张氏世代相韩,国仇家恨,张良岂能相忘?但我张良亦非无良知之人,一身所学,若是只用于个人私仇,却是显得浅薄了。”

  “也罢。”

  “这次大治之议,我去便是!”

  ......

  居鄛(chao)。

  太湖河畔,一名老翁正在垂钓。

  竹竿制成的鱼竿,已经不住的点水,老翁却是浑然未觉,双眼依旧死死的盯着手中的竹片,等看完竹片,老翁握竿的手都在颤抖。

  整个人情绪起伏很大。

  良久。

  才愤然道:

  “这大治之议究竟是何人提出?”

  “其言杀人啊!”

  “眼下大秦已走向了一条取死之道,劳民伤财的大动作不断,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底层民众早就苦不堪言。”

  “若是继续如此,必定民怨沸腾。”

  “然这人眼光如此尖锐,竟一举盯向了关键之处。”

  “天下之治!”

  “若是秦廷真在这次大议之中,找到了治理天下之法门,那眼下大秦的困顿难耐,岂不是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这如何能行?”

  “天下不乱,我范增一身所学,岂是没了用武之地?”

  “真是气煞老夫啊!”

  望着手中的竹片,范增已是出离的愤怒。

  从来没有那一刻,让他这么坐立难安,他甚至想直接仗剑杀人。

  他为纵横弟子。

  一生所学,皆为乱世。

  他最希望看到的便是天下大乱。

  只有天下大乱,他的一生所学,才有用武之地,尤其面对的还是横推天下的强秦,这更是让他振奋欣喜。

  他一直在等。

  等着天下大乱,等着群雄逐鹿。

  到时。

  天下之大,任其纵横!

  这些年,大秦倒行逆施,民间怨恨不断加深,他也是心中欣喜,因为大秦不是一个善于治理的国家,大秦所谓的治理,不过是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天下民众。

  这显然非是正道。

  但范增是乐于见到这一幕的。

  这些年,他见过底层的黑暗,也见过民众的不满,正是基于此,他才越发坚定了乱秦之心。

  因为大秦若是不求变。

  定不能长久!

  然而随着这几枚竹片,范增却是有些坐不住了。

  他已经年过六旬。

  天下再不乱,他的一生所学,就真要埋进黄土里了。

  他不甘啊!

  范增气的把手中的竹片扔在地上,用力的踩踏着,发泄着心中难以言喻的怒火和急躁。

  良久。

  才颓然的坐到地上。

  又隔了很久,才勉强恢复心声。

  他把撑在地上的鱼竿,直接扔进了水里。

  寒声道:

  “当年姜太公七十出山。”

  “我范增如今也才刚过六旬,一切都还来得及,秦廷就算想要改变当年治理之政,也非短时能实现,我却是不该这么急躁,而且就算秦廷想要改变,六国贵族也未必会容许。”

  “而且......”

  “诸子百家大多是为政之学,让他们彻底放弃‘政道’,转而投入到‘治道’,他们未必会同意。”

  “大秦欲求稳。”

  “那我范增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眼下大秦的大治之议尚未开始,最终求变的结果也尚不明晰,我却是该去咸阳一趟,去亲眼看看这次的大治之议,去看看秦廷求变之方向。”

  “不然。”

  “我心难安。”

  “秦廷霸道强横,天下士子也不乏仁人之心,若是两者的观点相悖,秦廷必然会遭至天下士人抵触,而秦廷的大治不能推行,民心动摇之下,民众对秦廷的仇视只会愈发强烈。”

  “这未尝不是秦廷在自取灭亡。”

  范增起身。

  眼中已燃起了熊熊斗志。

  他要去咸阳。

  他要去亲历这次的大治之议,去亲眼看看议的是什么,天下之士定下的又是何等治世之道,而秦廷最后施行的又是什么,只有亲眼见到这些,他才敢对秦廷的未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暮色时分。

  太湖河畔一片寂寥。

  范增望着血红的残阳,眼中闪过一抹坚决刚毅,踩着飘落的零散落叶,毅然决然的消失在了太湖河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