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该‘死’还是该‘复生’?(求收藏)



        华府。

        日出时分。

        华阜起了个大早,准备去参加廷议。

        议政决事。

        这是秦国传统,也是秦国之法度。

        这种议事方式,自夏商周三代时就已流行,就算是战乱不休的战国时期,大事交群臣公议,这种决议方式也一直延续着,这个习惯,即便大秦一统天下之后,也一直保留着。

        议政决事立求快速高效。

        秦国历史上廷议举行了很多次。

        秦穆公合大夫而谋政、秦孝公廷议变法、秦惠王议政巴蜀、秦昭王议杀白起、秦王政议逐客、议破四国合纵、议禅继、议帝号等等,诸多大事都由廷议决出。

        战时决事需快捷,因而一般的军国大事,大多还是由君主与相关重臣立决立断,但关系到大秦根本的长策大略,大秦一直都以群臣公议来作政策决断。

        议政这种制度,大体有以下流程。

        由丞相府或者廷尉府的官员发起动议,再有君主发其上书于各官署下令议之,各署得将议决对策正式呈报君主,君主再召集重臣或全体大臣做最终议决。

        若群臣所议一致,君主也无二议。

        则君主可直接决断。

        若群臣对策不一,则君主必得行朝会决断,而不能独断。

        这是议事制度之根本!

        今天议政议的是夜郎地区置郡县问题,以及该地区设置官吏官署的情况,这次议政其实已有了决断,这次只是做正式宣告而已。

        华阜之所以参加这次廷议。

        只是单纯去露个面。

        作为御史,他有参政议政之权。

        家中的隶臣妾正在给华阜戴‘法冠’,即‘獬豸冠’。

        獬豸冠高五寸,‘展筩(tong)’以黑色薄纱‘纚(li)’制成,里面裹着一根类似铁丝的‘铁柱卷’,以保持冠的挺立不变形。

        这种法冠是秦灭楚后,秦始皇下令让御史们戴的。

        就在华阜穿好衣裳,戴好法冠,准备出门坐车辇,去上朝时,隶臣琐急促的跑了过来。

        急声道:

        “家长,昨晚臣看到陛下了。”

        华阜一愣,随即怒道:“我是让你去看着十公子的,不是让你来给我说,你看见陛下了。”

        隶臣琐急忙道:

        “家长,不是那个意思,是昨晚陛下去了公子那。”

        “而且陛下走时还拿了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