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两座立像,和珅严嵩回京面圣-第3/4页





    “朕之前可从未想过,你们竟能在荥阳修起一座牢靠的石堤。”

    他感慨道:“沿河两岸,世世代代饱受水患困扰的百姓们,皆因二位卿家所作所为受益。”

    “朕要替他们感谢二位卿家。”

    和珅与严嵩闻言,心里一下子有了底。

    “还有和卿家。”

    李乾笑望着和珅:“你竟然能想出那借粮的法子来,减少了修堤的靡耗,此乃大功一件。”

    一旁的严嵩目光一沉,虽然他最后的成果与和珅差不多,但这个点子却是和珅想出来的,这无可辩驳。

    如果从这一点上算,还真是他矮了一头。

    “这是臣的分内之职。”

    和珅急忙躬身道:“也与荥阳当地的乡贤们的支持脱不开关系。”

    “尤其是已致仕的太常寺卿郑谌,他深知臣赈灾修堤意义重大,率先向朝廷捐粮,并号召了一批当地士绅一同捐粮。”

    “也正是因为有郑寺卿的支持,臣才能把差事办得这么顺利。”

    “郑谌啊……”

    李乾沉吟了片刻,这才缓缓道:“朕也听过这个人。”

    “听说此人的嫡孙女还与朕的堂兄有一门亲事,这也是好事……可喜可贺。”

    这郑谌就是郑观音的爷爷,李乾记得清清楚楚。

    “回陛下,本就是虚无缥缈、随口应之的事,如今这亲事已经作废了。”

    一旁的严嵩抢先回道:“荥阳水患之后,这门亲事就一拖再拖,如今已经不了了之了。”

    “作废了?”

    这次李乾是真的有些惊讶,郑观音和李建成这么一对夫妻,难道就没了?

    “民间都说好事多磨,这好好的亲事怎能这么就作废了?难道朕的堂兄、堂堂国公府的世子,还配不上他家的女儿吗?”

    和珅瞪了一旁的严嵩一眼,这次抢先答道:“陛下,并非是配不上与配得上之说。”

    “据臣所知,两家提起这门亲事的之后,黄河就决了堤,此为不祥之兆,两方都有所忌讳,一拖再拖,后来就干脆不提了。”

    “原来如此。”

    李乾看了他一眼,有种莫名其妙的顺利感。

    他还没来得及动手拆散,这两边就自己散了……不错,不错。

    不过李乾总觉得真实原因不该是和珅说的这样……

    “真是可惜。”

    李乾感慨着摇了摇头:“黄河喜怒无常,不止令两岸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还坏了这么一桩亲事,实在可惜。”

    和珅嘴唇动了动,还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李乾又将话引回正题:“不过有了两位卿家筑下的石堤,想必日后数百年都不会再有这等水患了。”

    “陛下,如今毕竟还未竟全功……”

    “魏晋全攻不是你们的错,是朕的错。”

    李乾摆了摆手:“若二位卿家继续在荥阳盯着,后面肯定顺顺利利。”

    “只不过朕让你们提前回来也是有原因的。”

    说到这里,他轻轻叹了口气:“如今朝中乱象一团,外又有烽烟四起,就算是朕也应对的力不从心,必须要让二位卿家回来主持大局了。”

    严嵩与和珅闻言,语气也沉重了几分:“臣必不负陛下嘱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