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第12个任务:第一次反围剿(1)-第2/3页
白安之下则是榆林参将李卑。
白安、李卑都是三四十岁年纪的悍将。
而在杜宏域之下则坐着神木参将艾万年,同样在三十岁左右。
此人身材瘦高,面目精悍,留着三缕黄须,颇有些胡人的模样,。
此时,在陕北、山西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艾强,左悍,曹既强且悍”,意思是在追剿流贼的各路大军里,有三路人马最为精悍,分别是神木参将艾万年、昌平副将左良玉、临洮总兵曹文诏。
作为明军来说,凡是强军,无一没有精锐的家丁,这三人也不例外,他们每人都有五百左右的骑兵,在这个时代,骑兵几乎等同于家丁了。
左良玉、曹文诏都出自辽东,麾下与建奴、鞑奴时常交手,其精锐可想而知,不过神木之地紧挨着袄儿都司,也是蒙古人进入中原时最喜欢经过的地方,故此那里的人是真正的民风剽悍。
艾万年这几年以参将之职,能够与辽东悍将曹文诏、左良玉并驾齐驱,显然是麾下吸纳了大量的蒙古骑兵所致。
是的,他表面上只有五百骑兵,实际上数目早就超过八百,只不过他不敢将此数目上报而已。
八百骑,一半神木、府谷汉军骑,一半善骑射的蒙古骑兵,真是实力还在在座诸位之上。
眼下除了正在汾河西岸驻扎的虎大威,以及正在追剿高迎祥的左良玉、贺人龙,洪承畴麾下的将领悉数在此。
在洪承畴的身后,有一条大汉捧着一把宝剑站立着,只见那条大汉约莫二十多岁,身材雄壮,正是曾经在洪承畴老家福建莆田南少林学艺的蔡九仪,蔡九仪前不久也刚刚考上武进士,眼下正是洪承畴的承宣官,也就是俗称的“旗鼓”便是。
而在洪承畴的侧后方,有一位年约四十的书生模样的人正握笔对着一张白纸奋笔疾书。
谢四新,新安举人,少时曾经过武学,算得上文武双全,曾在京城长期等待空缺,偶遇洪承畴之后,一番恳谈之下被洪承畴要来当了首席幕僚。
在此时的明末时节,若是没有背景、人脉,大把等待填缺的举人无处安置,故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干脆加入到各地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总兵的麾下做起了幕僚。
可别小看这幕僚,一来报酬不菲,二来有极大的可能以“参谋”之职立下军功,从而直接升到比填缺更好的位置。
洪承畴召集诸将的议事已经进行一阵子了,并大致定下了以老将杨嘉漠为大将,以艾万年为先锋,分两路北上围攻霍州的策略。
其中一路自然以杨嘉漠为主,督领李卑、艾万年沿着汾河驿道北上。
另外一路则是霍山西麓的谷道,也就是后世的南赵线,以总兵王承恩为主,督领白安部从此道北上,然后从霍州城东边抵近城池。
“大帅”
最后,洪承畴正准备说几句“为君分忧,奋勇杀敌”的鼓励话,此时杨嘉漠突然开口了。
杨嘉漠是北宋杨业的后裔,在整个甘肃镇辖区,杨家几乎占据了各个重要地方的主要武职,堪称甘肃第一军将世家,原本朝廷是准备将他调往蓟镇担任总兵的,中途又被叫到山西参与围剿流贼。
杨嘉漠身上挂着“右都督”的职衔,于是在座的也就是他有资格能直截了当地与洪承畴对话。
“老将军请讲”
“大帅,这小强旅能够在短时间里连续击败周遇吉、孙传庭、颇希牧、左光先、牛成虎,肯定有过人之处,我等千万不可大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