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节 大造军舰-第2/3页





    但是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些本土修理厂没有修理蒸汽船的经验,所以柯拜才倍派驻黄埔作为公司代表,负责公司送入黄埔船只的监修工作。因此,当时广州所有的修理蒸汽轮船的中国工匠,都是柯拜教授出来的。

    老柯拜技术不错,脑子也够灵活,他发现广州修理市场很大,而懂得维修蒸汽船的人又太少,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在攒了一笔钱之后,他租借当地人的泥船坞,雇佣中国工人帮其他各国的船只提供维修服务。

    不几年就攒下了一笔钱,老柯拜看到修船生意越来越大,认为机器轮船代替木帆船是大势所趋。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他打算留在广東,经营一个真正以机器为主导的、雇佣中国工人为欧洲轮船提供维修与保养的船坞公司。

    1851年3月,老柯拜与英国人阿杜?威灵顿?格鲁凡合伙,在长洲坪岗开工建造新船坞,船坞由他自行设计,有浮闸门,是一座全部用花岗石建筑的干船坞,这是东方第一座花岗石船坞。

    2年之后,由于意见不合,二人拆伙,格鲁凡带走建造船坞的资金。此时,柯拜的泥船坞生意兴隆,获利丰厚,已经可以独资营造新船坞。3年后,柯拜船坞竣工,柯拜船坞公司诞生。

    柯拜船坞位于黄埔水道和新洲水道的会合处,坞口泥沙易被水流冲走,很少淤积。船坞长300英尺(91.44米),坞口宽75英尺(22.86米),能驶入吃水17英尺(5.18米)深的船舶;坞后面的小斜坡上,还设有一滑道供新船下水使用。

    船坞用花岗石建成,层叠的坞边有如祭坛梯级。坞口设浮闸门,闸门做成硬木箱形,以打实干河泥砖压载,整个用黄铜螺栓连结。石船坞用水泵抽水,水泵由蒸汽机带动,整座石坞造价估计约7万元。

    这个船坞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座石船坞,也是外资在广州经营的最早的工业企业,具备承修当时世界第一流轮船的能力。坞口设浮闸门的船坞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由于柯拜的船坞是当时中国境内最先进的船坞,很快大英轮船公司、英国皇家海军、海运公司等第一流国际船舶公司,纷纷成为他的客户,修船业务非常繁忙,全年开满工。

    获益颇丰的同时,柯拜还开始发展造船能力,1856年春,柯拜船坞为美国坞主詹姆斯·b·恩迪特建造了一艘百合花(lily)号蒸汽帆船。百合花号总长179英尺(54.56米),龙骨长162英尺(49.38米),中宽22英尺(6.71米),排水量约1000吨,这是当时在中国境内建造的最大的轮船。

    尽管已经成为成功人士,柯拜连居住在地上的权力都没有,他的船坞名义上是“租的”,业主挂靠在当地一家工匠名下,而他自己造了一艘船常年生活在水上,与疍民为伴。

    也正是因为洋人无法在广州买地、建造房屋等,所以才让柯拜抢先了一步,开启了这种经营模式,但是接着就有很多洋行开始模仿,很快广州黄埔一带就出现了另外两家船坞公司,旗记和于仁,跟柯拜一起形成三大造船厂瓜分广州市场的局面。

    跟柯拜一样,这些洋船厂的企业家也都住在船上,比邻而居。

    发展到第二次鴉片战争前,他们已经垄断了广州的修造船业,当地所有的船坞,都被他们收购,包括属于华人工匠的泥船坞也都纷纷卖给了他们。

    但是第二次鴉片开始后的一天,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的垄断伤害到中国同行的利益,还是单纯的想要绑票,亦或者是想要砍头领赏,有一天一艘舢舨靠上了柯拜的大船,告诉他有一封信送给他,柯拜站在甲板上来取信,却被舢板上的七八个大汉给拉了下去,从此消失了。

    十有八九是被珠江上的疍民直接抓走砍了头,当时叶名琛正花重金悬赏洋人的脑袋呢,就像美国人悬赏印第安人的脑袋一样,不过他比美国人大方,一个脑袋给100两。

    战争爆发后,当地百姓摧毁了柯拜船坞,但是这座船坞并没有就此结束。

    战争结束后,英国人为柯拜要到了补偿,清政府给柯拜船坞进行了赔偿,柯拜的儿子小柯拜来到中国,拿到了这笔12万两白银的赔偿,小柯拜用这笔钱,不但重新修复了船厂,而且扩大的船坞,经过扩建和添置设备,重建的柯拜石坞长550呎、宽70呎、深17呎,设有两道浮门,可供两艘船同时入坞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