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 95 章



桑晓晓在年轻人一代里再度走红。

        她走在校园里,  都有人认出她并赶紧指给同伴看的。桑晓晓的外貌在新生或者说整个校园里,本身就属出众。不是说别人没有好看的,但一个新生代作家身份,  给她加了无数光环。

        唇红齿白配上柳叶眉,满是江南人的特色,  一颦一笑露出小酒窝,  又着实有着个性。

        一个风云人物一旦在自己身边,议论的人本身就会多起来。

        没想到桑晓晓最近写的文章又有趣。她的文章在书较少看的一部分人眼里,算得上是真新奇。新奇的梗很多,但写得好的人不多。

        所谓写得好,不单单是艺术上处理得效果好,  还得有充足的大众接受度。

        人很稀奇,要是一个人观点出众一些,  又恰好说到了人心坎里,  很快就会走红。中老年人不少观点已经定性很难改变,而年轻人则正是每时每刻都在思想塑造的时候。

        他们擅于接受任何一种道理,也乐于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大学高校这一批成绩优越,骨子里其实带了点“与众不同”的追求。

        最近闹腾得厉害的追求方式,就属于一部分心里的“标新立异”。自由奔放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的爱意,恰好符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爱情就该是如此洒脱不羁,青春就该是无怨无悔。

        当桑晓晓在“标新立异”上再“标新立异”,  又符合了一部分人的心。所谓的爱意表达真的重要么?比生命更重要么?

        爱情和不羁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划等号,爱情也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说有爱情,  那么是否公开表达,是否惊喜是否考虑到对方甚至对方身边人,都考量着一个人的“分寸”。

        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议论一起,桑晓晓的文章当然就红了。

        至于原先那公开告白的毕业追求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当成一个普通爱情故事,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完全无法媲美。

        文化人当老师或者干体面工作的人极多。桑晓晓引了一个头出来,不少人就分析起了“一场公共告白”到底能引来什么?传统相濡以沫的爱与自由奔放的恋有什么差别?更有笔者直接发问:“年少的爱,是轻狂还是爱?”

        至于这些问题被室友们提溜去采访桑晓晓,桑晓晓这引起议论风波的人拿着钢笔,低头写着文章大纲,对问题不屑一顾:“我才没有想那么多。我写的是文学,他们探讨成哲学。”

        室友方苗拿出小本本记录桑晓晓的经典语录:“这话说得好,说得对。”

        议论的人太多,再加上桑晓晓上课忙碌写稿忙碌,明明她三番两次提自己的生日,真到了临近生日的日子,她完全忘记自己要过生日这回事。

        生日这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是个周三。往前没节日,往后又是周末又是中秋又是国庆。那些大日子大家都记,可比桑晓晓的生日重要多。

        傅元宝也是安奈得住,周二晚上和没事人一样在家里吃饭,给桑晓晓热牛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