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 71 章



    赵主编拿起张青的评文看了一遍。

    张青的文章主旨非常清晰。张编辑这人有时极为激进,这在交友和生活过程中相当让周边人困扰。在编辑部里看不上他的人很多。

    他的激进好在暂且可控,骨子里爱国、爱群众,当然也排斥资本,所以一腔情绪都会在言语和文字上展现,不会真去伤人。

    在点评文章时哪怕对三木长篇看不上眼,但对三木的短篇评价是可圈可点。现在这篇文章从三木的立意、文章结构、伏笔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时事,又提出了个人观点。

    张青就认为,医院的医闹问题值得引起足够重视,需要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到医生的整体安全需求,也要关注到病人的求医需求。

    医生治病看病人,总会有治得好和治不够好等多种情况,碰上的病人五花八门。要是治不好就得受攻击,哪可没那么多医生可以用来消耗。

    而人民公社的解散让很多人失去了医疗保障。现在只有上班的工人、国企才能有安全的医疗保障,其余人都要花大量钱去治病,这对于金钱尚不宽裕的家庭来说非常困难。

    因为双方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才会引发后续事故。

    那么如何满足双方需求这需要国家、群众集体都考虑。

    赵主编觉得切入点很好,也写得较为全面“可以。这篇文章就和文学艺术这期一起发。他们这期正好要上三木的文章。过段时间我们和碧玉少女一起上正文。”

    张青啧了一声。

    他是看不起碧玉少女的。三木的求医写在里面,那是没半点艺术含量,纯粹是一篇医学科普类的爱情小说,毫无内涵。

    赵主编听到他“啧”一声,好笑看向张青“艺术和商业也是可以兼容的。纯粹的艺术如果曲高和寡,会失去作家想要表达的那些意义。”

    张青对此的回复是呵呵两声,转头就走“世俗。”

    被点评世俗的桑晓晓用一篇文章连带着一个医闹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层面的剧烈讨论。

    当群众一起来谈论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里面的论点会有很多不同,而它必然是会影响到更多人,并推动着一些社会变动。

    揣着一把水果刀上班从阳城日报上转到文学艺术上发表,从阳城扩散到全国。各地谈论起三木新的这短篇后,医闹这事的性质逐渐变得不一样了。

    知识分子是很珍贵的,医学生也是很珍贵的。如果说这些人得不到安全的保障,那往后还有几个会发自内心向往学习,向往神圣的医疗事业呢

    “这个病人真的太过分了,怎么自己想不开,还要去攻击别的医生看病的都不是这人。”

    “每年这种事情很多的。有的医生是好的,有的医生治点什么都不知道。我隔壁邻居儿子就是医生,啥也不懂,就跟着配药。”

    “那你别去看啊。人给你治病你还嫌。”

    “三木这文章写得真是好。我妈就是看什么病都非要女医生。哪那么多女医生给她看。产科也是,每天都有接生一定要女医生的病人。男医生就不能学产科了”

    “男医生还是不大合适吧。”

    “怎么了现在做个工作还分男女”

    各种全然不同的观点糅杂在一起,有一点确实是认定的。医生的安全性总归要得到保障才行。病人的治病困难,也得得到一定的缓解才可以。

    社会的进步总是要从方方面面去进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