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年轻



        “走了有超过一万步了吧今天?”去b市回来的途中,两个老记者的在碎碎念,赵知桑麻溜钻进了小面包车的后座,跟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两个人占一个三人座,幸亏人少,找了一个相对舒服的姿势立马瘫了。

        这趟走的着实不怎么值当,转转悠悠马不停蹄,走街串巷全是想在报纸上打软广告的商家,要说商家这样做无置可否,但“新闻”是这样子就着实有些尴尬了,且不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人工痕迹严重,建筑也如同遮羞墙一样。初次看起来还别有一番样貌,细细一瞧,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搬硬套,也实在让人乏味。爬了很久上山是该地某县一个村支书的院落,在很多不起眼的民居里面这个地方算得上显赫,二层小楼,院子里一块鸡油黄的条纹石头立在水塘里,院墙上还刻着朱子家训,相当气派。背后倚靠着山,房前挖了一个硕大的池塘,据了解是日后用来休闲观光的基础设施,老记者看得出门道,低语,这家人讲究风水的很,估计池塘都是为风水挖的......

        能源型城市枯竭起来速度相当惊人,评价其一句“苟延残喘”,似乎显得有些过分,但是从当地费劲心思搞不怎么有优势的旅游业能够看出来几分,这确实是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gdp不能向荒山里的矿石再要了。但是这满目的黄土山脉要向旅游资源迈进,真的算跨了一个类似劈叉的步子,前途未卜。还好它的切口也不是生态,主要是从“农家”上做文章。让未来有了一点点可期。这样的“第三产业”条件,除了人工制造,似乎也别无他法,算得上情有可原。

        可是对于赵知桑来说,真的无从下笔。“农家乐”毕竟已经算不上“旅游业”里的崭新面孔,甚至可以谈得上是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杯“煮老”的羹汤,套路都是显而易见的明确,换个锅再煮,食而无味。

        新媒体的魅力显现出来,很多纸媒的“融媒体”虽然内容上换汤不换药,从时效性跟重要性上根本跟“新”扯不上多大的关系,但新就新在可以省去纸媒的长篇幅,一张图片完事。她眼睁睁地看着身边某网站的小伙子,在经历过对这次采访的很多暗地里吐槽之后单纯向赵知桑一笑“我用图说话  。”而满脸黑线的赵知桑还要为怎样别出心裁而苦恼不已。面对这些千篇一律的东西无从下手。

        车载广播从聊l市的都市调频,毫无痕迹地转换到侃世界杯的方言频道,再继续转换,车子也自然而然地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三十二度的温度里,在没有任何遮蔽物的公路上,b市几个领导说要记者摆足架势给徒步的大领导撑撑场面,相机咔嚓几声,原本就是几秒钟的必备画面,为了“给领导撑场面”,在这个几秒的动作之前,有超过四十分钟,记者们在路上等着,接受太阳暴晒。领导来了,坐在有空调的大巴车里,车在记者身边呼啸而过,要不  是自己拍了相当得意的一张照片,对于这个完全“有悖于新闻理想”的行为真的是忍无可忍,不过还是得忍。

        同行的老记者说看到他们这些年轻的孩子真觉着自己不行了。其实没有一点“退位”的意思,当然这是玩笑话,其中一位网站的老师真是很值得敬佩的,老记者里不耍滑头,年轻人里面不摆架子。专业素养还是人格,这些人的处世哲学无时无刻不在让赵知桑这个小菜鸟学习。

        刚用一个极其扭曲的姿势,在一辆小面包车里换来一个似乎暂时性舒服的空间,养一下一股脑冲上来的疲倦时,车子迅速冲上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