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时代



张正武这话说的时候,语气是非常遗憾的。

        因为这衣架一旦减产,这村子里的乡亲们又没了农活,那整个秋天包括到冬天,那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的收成。

        也就只能看天吃饭。

        天气好了还好,像是前几年的时候刮大风下大雨,还下了暴雪。

        大家躲在棉被里都冻得不行,只能出去找点干柴火回来烧。

        种的一些红薯土豆放在窑洞里,天太冷了就全都坏了。

        天气要正好合适,那一整个冬天也就这些东西是能吃的。

        这种日子张正武自己已经过了将近有三十来年的时间。

        改革开放之后还好了些,在往以前去吃大锅饭的时候,连正常农作的时节里,大家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冬天了,冻死的人饿死的人数不胜数!

        今年也就是因为李岩,大家才能有了点收入,日子稍微过的好了那么一点。

        多多努努力,手里劳作一下,制作点衣架,平常手里也能多有个一两分钱甚至几毛钱的。

        所以一旦晾衣架减产,他几乎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冬天大家都会怎么过。

        而面对张正武的担忧,李岩也有自己的考量。

        刚刚出头的这几年确实很苦,再加上农村信息不发达,交通也非常的不方便,想要发展起来确实太过于困难了。

        在一九八零年末这个时候,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差别就已经很大了。

        越往下就越是拉垮。

        在这个时候一线城市里头的人,大部分人都已经学会了开车,条件好的基本上都已经有了车子。

        但是反观农村,这个时候也确实有不少人已经建起了小洋房,但大部分都是用的黄泥土掺杂着稻草,还有一些木板子做成的房子。

        到了下雨天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

        家里条件好的就全都是做的木房子,除了头两年避雨效果比较强,再往后两年那基本上也都是一个样的。

        所以一到了下雨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愁。

        哪里漏雨了就去找点黄泥土来,夹杂着稻草往墙面上一糊,等风吹干了这就又不漏了。

        来来回回的补,来来回回的漏,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

        好不容易迎来了改革开放,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放下来。

        一直到一九八一年初开始正式把田和地细分到家家户户,日子才算是好了点。

        所以一九八零年末是最尴尬的一段时期。

        农民们确实可以种地了,收成也能全当做是自己的,但却还保留着交公粮的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