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国字号大企业



 第620章 国字号大企业

 “做大做强!”

 陈予权毫不犹豫地说道。

 “必须搞一个大企业,而且必须是国字号的,整合全地区的所有原料开采,加工,销售企业,搞一个巨无霸!”

 杨光辉就笑了,边笑边摇头。

 “陈总,现在你的胃口是越来越大,眼界也是越来越高,小企业,乡镇企业,你是怎么都看不上了,对吧?”

 眼前这位,年纪虽轻,干的确实都是大事。

 在他麾下,就没有任何小企业小项目。

 据说纯烧钱的研究所,都搞起来两个,一个研究显微设备,一个研究精密加工设备,都是从国外请来的一流专家在搞。

 但一个人说了算的商业帝国,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之路,到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小企业,乡镇企业,自有存在的理由,这是第二个问题,我们待会再聊。

 先聊这个巨无霸的国有企业!”

 “很难!”

 杨光辉也不跟他绕弯子,直截了当地说道。

 “一个是资金,地区财政很紧张,压根就凑不出这笔钱来。

 另一个是政策,这么干,需要有上边的明确批示,以前没有地方搞过……”

 杨光辉以前到底是管理过大企业的,对这一块的情况,比别人更加清楚。

 按照陈予权这个建议,这个全地区性的巨无霸企业,没有五千万以上的资金投入,想都不要想。

 而整个青峰地区,去年一年本级财政总收入,也才三个亿不到。

 投入五千万搞这么一个前途不明朗的大型国企,太过冒险。

 政策授权,也是一个大问题。

 搞这样试验性质的大型企业,没有上级明确表态支持,地方上负责人肩头的压力就太大了。

 而且实施起来,也肯定阻力重重。

 下边人思想不通,工作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

 陈予权毫不迟疑地说道:“资金我来解决,政策你们去想办法。”

 杨光辉嘿地一声,说道:“那更不行了。

 全部由私人出资,那这个企业姓什么?

 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这是原则问题!”

 杨光辉是以保护国有资产而出名的地方负责人。

 这是他的底线,哪怕关系再好,也不能突破。

 陈予权就笑了,看着他,略带一点戏谑地说道:“杨老板,本位思想了啊……融资也有不同种类的。

 除了入股之外,还可以借贷。”

 “你是说,你们私人老板,愿意借钱?”

 杨光辉大吃一惊。

 李卫民和陈庆一也颇为惊讶。

 说到底,他们三位都是衙门大人物,这思维模式,和生意人到底还是很不一样的。

 他们习惯于有多少钱办多大事,量入为出的想法,根深蒂固。

 “愿意啊。

 只要这个项目能够通过验证,前途看好,为什么不借?”

 陈予权很奇怪地反问道。

 “我的浩瀚投资公司,如果不找这些大有前途的项目投资,那怎么盈利?

 当然利息方面,可能要比银行略高一点,也不会高得太多……”

 “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尝试一下地方债券……国库券本质上,不也是一种债券吗?

 全国人民都相信。”

 杨光辉顿时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这倒是个思路。

 虽然目前整个静江省还没有哪个地区搞过地方债券,但陈予权说得对,国库券本质上确实是一种债券,国家背书的。

 只要地方信誉良好,就不愁没有销路。

 当然,这同样需要打报告申请,获得上级批准才行。

 不过这一点,杨光辉觉得,是可以尝试的。

 “把这个大企业搞起来,主要有些什么好处呢?”

 开口询问的是陈庆一。

 虽然有杨光辉这个一把手在座,礼貌上,陈庆一应该多听少说,但考虑到今后青峰地区的经济建设工作是以他为主来抓的,陈庆一觉得自己有必要搞清楚陈予权的思路。

 “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形成规模优势,掌握定价权!”

 陈予权想都不想,立马答道。

 “咱们青峰地区现在这些个原材料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没办法形成合力,在面对财大气粗的买方市场时,完全没有议价权,只能不断降价,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变成恶性循环。”

 “另外,技术含量低,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会非常严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