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荥成之战(一)-第3/6页



这还是以前的生死兄弟吗?项羽有点不爽。

汉军攻破彭城,英布又借口生病,拒不发兵救援。

简直判若两人,一点也不乖,项羽非常生气。

接二连三的拒绝,让项羽从此怨恨英布,多次派使者责备,召他面见,让他亲自过来检讨。英布非常害怕,不敢前往。

翅膀长硬了,总是不听话,小心我揍你。

项羽霸王咄咄逼人,搞得英布大王骑虎难下。

此时情势危急,项羽霸王已不能随心所欲,北边有齐赵的反叛,西边有汉军的进攻,所能依靠的也只有英布,再加上项羽欣赏英布的才干,一心想为己所用,所以一直容忍,未加攻击。

项羽不容易,这么性格暴躁,也学会容忍了。

时势不由人,即使怨恨英布,项羽也不能尽情发泄。

这些龌蹉迹象,都没有逃过张良的火眼金睛,张良也及时捕获到项羽和英布之间的嫌隙。我们要认真筹划,派出能言善辩之士,深入虎穴,去争取项羽最为倚重的诸侯王英布叛楚归汉。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英布又不是傻子,为什么要抛弃强者,投奔弱者。

这种说客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会丢掉脑袋。

丢掉脑袋的事情,大家都不想去干。

刘邦看到众人畏畏缩缩,大发雷霆,环顾左右大骂,你们这些人,吃喝玩乐抢着来,但实在不值得一起谋划天下大事。

看到老板不高兴,勇敢一点的随何走了出来。

老板,我去。我一定不顾生死,不辱使命。

但请老板记住,如果我成功回来,我要升官发财。

刘邦看到随何接了这个烫手山芋,喜眉笑眼,马上下令成立以随何为主要领导的使者团,派了二十人跟他一道出使九江。

随何一路都在思考,怎么劝说英布,才能有效呢?

思来想去,遇到第一个棘手的问题,见不到英布。

到了九江,随何首先找到英布主管膳食的太宰,天大地大,没有吃饭大,这个人是英布的铁杆亲信。随何找到中间人,送给他一些贵重礼品,请他代为联络英布,等了三日仍不得召见。

人家知道你来想干什么,凭什么随随便便接见你。

随何大人觉得一直等,不是好事,得下点猛药了。

随何开始玩命搞,向太宰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大王不见我,一定是认为楚强汉弱,这正是我出使九江的原因。让我和大王见面谈谈,如果说的对,这正是大王想听的;如果说的不对,可以把我随何和二十名随从公开处死,以示大王背汉向楚之心。

丧心病狂,自己玩命就算了,还要拉上二十名随从。

太宰看到随何的决心,又收了人家礼品,马上上报。

英布听得目瞪口呆,只能立即召见随何。这哪是劝降的,这分明是玩命的,反正项羽已经怨恨我了,多个朋友多条路。

随何一见面,一脸殷勤,给英布挖了个坑。

汉王派我呈上书信送给尊敬的大王,我个人一直有一个疑问,想请您帮我指点迷津,大王和楚国为什么如此亲近呢?

看起来问的很白痴,事实上把英布坑了一把。

英布行伍出身,直言不讳:我以臣礼侍奉楚王。

你问完了没有,现在可以把你们公开处死了吗?

随何根本不想死,人家还等着升官发财呢。

面对英布的直言不讳,随何抓住发挥雄辩口才的机会,继续糊弄。站在为英布争取利益的立场,一步一步打动了英布。

第一步,随何直接否定了英布的答复。

大王在开玩笑吗?项羽攻打齐国时,身先士卒,大王应该出动九江全部人马,亲自带领他们做楚国的先锋。当时大王只派四千人去援助楚国,北向以臣礼侍奉别人的人,应该如此吗?

随何无所畏惧,狠狠打了英布的脸。

在生死存亡之时,随何继续批评英布。

汉王攻入彭城,项王还没有离开齐国,大王如果真心以待,就应该率领九江所有军队,渡过淮河,与汉王日夜战于彭城之下。大王拥有精锐之师,却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袖手旁观,在楚汉相争时充当观众,还大言不惭说效忠人家,应该如此吗?

太过分了,如果遇到莽夫,肯定要拔刀砍过去。

英布不是莽夫,项羽霸王的责难,使他深陷困境。

不想听项羽的,又不想与项羽彻底决裂,左右为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