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第5/7页





        接着这二人为陈胜量身定做,如何去干好造反事业,成就帝王大业。将军您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残去暴。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树敌。

        只有这样做,也只能这样做,才能有显著的成效。给秦国树敌越多,它的力量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在需要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

        只有这样做,也只能这样做,才会有完美的结局。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

        陈余张耳的劝谏之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气势之磅礴,言辞之犀利,似乎容不得陈胜有半点质疑。

        陈余张耳这一番话有见地,他们之所以投靠陈胜,其实早把一切谋划好了,就如诸葛亮未出茅庐,胸中早已三分天下。

        与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刚刚起义不久,兜里只有一毛钱,就想拥有价值一万元的东西,如此贪心不足的人,会没有朋友的。

        陈胜不是朱元璋,没有抵御住称王的诱惑,少数要服从多数的,我心意已决,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陈胜也不是完全没有听陈余张耳的高见,他是有选择性的。

        没听的,是陈胜依然在陈县称王了。

        听了的,却是陈余张耳的战略,即主力西进直捣咸阳,再派人四处攻城略地,点燃反秦烽火。

        陈胜的选择,验证了他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缓称王”的建议,陈胜肯定不会听的。

        从陈胜本身来说,他并无任何意向、更无任何动力去复兴六国,我一个贫民贱民出身的底层老百姓,现在冒着生死举起抗秦的大旗,结果到时候还是你们六国贵族王室复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到那时候谁肯听我这个小老百姓的?想摘桃子吃,净想美事。

        唯一的选择,就是我马上称王,先把大旗树立起来,推翻秦帝国,整个天下都要尽入我囊中,这才是我想要的。

        至于军事方面的考虑,陈胜全盘采纳了陈余张耳的意见,做出了“主力西进咸阳,散兵四处点火”的战略决策。

        从陈胜的角度来说,他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但陈胜低估了天下憎恶秦帝国**的程度,也低估了人们恢复六国重建分封的期望,更小看了六国名号对于国民的号召力。

        陈胜着重于眼前利益,急于称王,树起自己的旗帜,就不能团结多数人,去打击少数人,这也导致了他必败的结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