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的地壳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本分布广泛的湖泊汇集成河,奔腾而下,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这条河的名字就是黄河。

        黄河,历来是国人心目中至高的母亲河,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象一条巨龙盘卧在神州大地,没有人知道自古至今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在历史传承的洪流中经过多少颠簸,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刘禹锡的一枝《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也被千古传颂,而其他关于黄河的诗词若恒河之沙,数不胜数,足见中华人民与黄河的子母深情。

        然而,黄河也是一位变化无常的母亲,有时,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用雨露滋润着良田,灌溉着庄稼,带来成群的鱼虾丰富了人们的餐桌美味。有时,她是一位暴躁的母亲,总在雨季冲坏堤防,冲毁村庄与农田,掳走儿女的生命。

        黄河流经万里,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到下游,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两岸河床高出地面,成为悬河,又称“地上河”,母亲黄河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河”。

        作为世界最大的地上河,黄河自然也有着极其浩大的声势,一次次重演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而决口之后的洪水把原本的沟壑连接贯通并拓宽,形成新的河道,日久天长就取代原来的河道,而原来的河道渐渐干涸,就成为人们所说的黄河故道。从先秦到建国之初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也成为黄河历史真实的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因此,在黄河下游改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每次的决口之后,方圆数百里的村庄尽被淹没,大多被夷为平地,因此在形成宽阔的无人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政府就会组织一些贫困地区民众移居与此,距今最近的明清就有几次大移民,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更是世人皆知。

        迁徙之后的人们世代繁衍,在洪灾区域建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村落,这些村落多是由移民时某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发展而来,故多以姓氏为名,其中一些村落就建在故道里面,建在曾经奔腾着滔滔之水的黄河河谷之中。

        地处平原省边缘的谷水县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黄河流域内的一个县,上溯历史,谷水县却是古已有之,据《谷水县志》中记载,周武王分封天下,谷水就在其中,由此看来,谷水县在商朝以前就有的,连同谷水在内的方圆几百里,在历史上的几次特大洪灾的作用之下,冲积出一望无际的平原,而谷水更是全县境内连15米落差的土堆走找不到,山石更是遍寻不见。唯一能够显示出“海拔”变化的恐怕要数故道的河堤了,经过几百年岁月的研磨,河堤也“低”了下来,只剩下35米的高度。历史上的黄河河谷因为地势稍低就成了“下堤”,河堤以外地势较高的地区自然被称为“上堤”,并有根据方位有了南北上堤之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