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西王传说(二)-第2/3页
子信凝眉道:“没有朝廷的许可,私自编纂史书可是死罪啊。您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呢?”
卓原悠悠地道:“我素来喜欢收藏这些民间野史,此书乃是多年前一位友人相赠。比起那些官方修撰的史籍,这里边记载的内容或许要更加贴切些,你只管拿去看便是。”
子信虽然也好阅读经史子集,但面对如此厚重的一本古书,还是不由得吸了口凉气,苦着脸问道:“可这与那幅画又有什么关系呢?”
卓原背着手来回踱了几步,缓缓解释道:“世人都说《大漠沙行图》和一份宝藏有关,可又有几人知晓那宝藏的来历呢?若连它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妄谈寻宝之事,岂非缘木求鱼?”
子信迟疑道:“我一直都不相信那宝藏的传闻,但听您这么一说,莫非确有其事?”
卓原点了点头,说道:“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那幅画,但曾听江湖上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说起,那《大漠沙行图》上所描绘的,乃是当年河西王率领龙武卫大军在边关一带的行军图。”
“河西王?”子信心中一惊,顿时想起几天前在双叶村的事来,“莫非是那位河西王李奉?”
“本朝建立至今,只册封过李奉这么一位异姓王,不是他还能有谁呢?”卓原缓声回答说,“孝武帝年间,朝廷与契丹战事胶着,正是李奉率军平定了河东及西凉六州,后又迫使北凉国割地称臣。因其功勋卓著,被朝廷破例封为河西王,长期镇守关外。”
子信纳闷道:“既然如此,他后来为何又会谋反呢?”
卓原摇头道:“河西王究竟有没有谋反,不能仅凭朝廷的说辞就妄下判断。史书上只是记载,河西王晚年拥兵自重,渐生谋反之心,以致招来杀生之祸。可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表明他有所行动。此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可若没有证据,朝廷又为何要加罪于他?就因为对异姓王存有戒心吗?”子信有些忿忿地问。
卓原道:“李奉祖籍荥阳,父亲曾在朝中担任过校书郎一职,父子二人都深得孝武帝器重。后来被封为河西王,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按理说没有理由反抗朝廷。也许是孝武帝驾崩后,朝廷忌惮其功高震主的缘故。”
子信轻轻放下书本,又问:“那他后来是怎么被处死的呢?”
卓原娓娓说道:“据说河西王晚年奢靡成性,曾在张掖修建了一座堪比洛阳皇城的宫殿。朝廷便以此为由,诏其入京述职,实则是想仿效韩信之事,将之一举铲除。”
“若是不去,便坐实了谋反之心。朝廷果真是用计深远。”子信沉沉地说,“那河西王最后去了吗?”
卓原道:“收到朝廷的谕旨后,河西王身边的人都知道那是鸿门宴,便纷纷劝其自立为君。但李奉本人对朝廷忠心耿耿,加之上了年纪,不忍落下个反贼的骂名,最后还是去了洛阳。而且只带了少数几名随从前往,为的就是要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
子信短叹一声道:“可是朝廷还是不相信他?”
卓原点头道:“不错,李奉一去洛阳便再没有回来。半个月后便被剥夺了爵位,其家人被满门抄斩,河西四州也重新归到了朝廷的治下。后来朝廷还下令拆除各地的西王祠,禁止民间供奉,各类史书也不得为其作传。后人对河西王事迹的流传也就逐渐淡了下来,只见一些民间野史有所记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