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代
这是一个被历史抹去的时代。
因此话说在前,如果有人企图根据书中所记载的种种细节,自以为聪明地去对故事发生的年代妄加猜测,结果都将是徒劳的。
但从为数不多的记载来看,当时中原地区刚从数百年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南北各地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国家由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家族所统治,国号“大魏”,皇室为元姓,都城定在洛阳。【注1】
自一百五十年前建国以来,大魏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推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方面,为维系皇室宗族内部的亲缘纽带,便仿效周制,分封众多同姓诸侯王赴各自领地,尊王攘夷、拱卫京师;另一方面,又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官僚体制,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管理地方事务,并对诸王形成掣肘之势,以加强中央集权。【注2】
百余年来的情况似乎证明,这的确不失为一桩明智之举,甚至可以载入史册了。在诸王与地方官僚的双重治理之下,大魏建国之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逐渐从朝廷的议事簿上一一抹去,江湖市井之间充斥着祥和安宁的气息。统治者们对此志得意满,享受着所谓太平盛世的美好。
毫不夸张地说,大魏历代君王在治国理政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才能。即便是奉行黄老之学而无所作为的惠、景二帝,在位期间也并未出现多少昏庸无道之举。
如此承平治世的出现,得益于大魏独有的君主选拔机制。虽然大魏皇帝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但在皇室宗族内部,位于长安的五长老议事会却有着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最高职权。五长老中的首领被称为元君,乃是皇族的大祭司;其余四名长老分管着文、武、礼、法四项职务,在宗族内部德高望重。五长老议事会管理着皇室宗族的一切事务,他们决定的事情,即便是皇帝也无权更改,否则便会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不敬,必将受到天罚。【注3】
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五长老议事会同样有着最终的决定权。大魏没有皇位世袭的传统,先皇驾崩之后,都是由五长老从一干皇子与各诸侯王中择优选取,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无道昏君的产生。
然而表面的盛世之下,整个国家却始终蕴藏着汹涌的暗流。尤其在江南地区,矛盾与冲突更是此起彼伏、从未休止。
大约一百二十年前,大魏一统中原之后,随即挥师南下进攻南方的萧梁政权。经过六年的征战,魏军攻陷梁国国都金陵,萧梁政权覆亡。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摆在大魏统治者面前的,是江南一带复杂的社会结构。即各世家大族控制着基层的经济命脉,如同一盘散沙各自为主,他们对大魏朝廷的认同度很低,彼此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些江南士族虽然表面上臣服于洛阳,但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势力,朝廷对他们束手无策。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百年之久,直至孝昭帝在位末年。【注4】
注:1小说本质是架空历史,但政权的基本要素都与北魏相似。只不过南北朝时期是分裂的局面,而这里的大魏则是全国统一的政权。另外孝文帝元宏将作为小说的第三男主出现,并承担起历史演进的书写者角色。
2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不同,大魏的诸侯王只封地而不建国,地方的行政层级实行道、州、县三级体制;朝廷共封有七位诸侯王,分别是秦王、晋王、燕王、齐王、吴王、蜀王以及襄阳王。军队建制方面,全国共设有十二卫,其中朝廷直接统率的有五支,其余七支的兵权掌握在各诸侯王手中;此外,各地州府也都有各自的守城卫队,但最高调度权掌握在朝廷手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