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师兄来耀华吧-第2/4页





        “师兄,对不起,我不知道……”杨晨光抱歉地说。

        “没事,不说我了,你们几个都在忙活什么?”

        郝仁赶紧接过话题,本来托杨晨光牵线搭桥,是想要请教沈同方,现在既然认识了,就不用顾左右而言他了。

        郝仁直接向沈同方介绍耀华终端有限公司,从为什么要自建品牌、品牌愿景和目标,到现在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无一遗漏。

        “师兄,我们自建品牌是不想国外企业吃肉我们喝汤,现在虽然挣钱了,但没有改变市场面貌,我们的核心部件,尤其是芯片都严重依赖进口,我们原创的空间还是很小,受限于供应商。我们为此设立了部件实验室,由于缺乏领路人,进展很慢。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才知这个领域的深不见底,所以拜托晨光师兄约你,希望给我们指条明路。”

        郝仁的目光恳切,沈同方这些年见了很多敷衍了事的眼神和知难而退的眼神,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眼神。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找对人,因为我的从业生涯中还没有过成功案例,有的只是失败的经验和痛苦的回忆。”

        芯片的重要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有这个行业的人都会提摩尔定律,说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如此变化快速的产业,同时具有投入金额高、投入周期长、风险巨大等特征,光投入产出比就不是挣快钱的企业能碰的。

        沈同方经历过两次芯片生产线筹建项目,第一次在八十年代初,在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电子产业的思潮下,我国也从德国引入了一条即将淘汰的生产线,经过两年的攻关部署,生产线终于正常运转,这让毕业不到五年的沈同方欣喜若狂,打算全身心地投入大干一场。

        可就在这时,看到我国在半导体领域即将突破的欧美日韩等国家,一边打着“友好合作”的旗号,传播全球化分工理念,诱导我国多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多多发展纺织轻工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对即将突破的芯片产品大幅降价,大力挤压国产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收入,让企业管理层觉得“自研不如购买”划算。

        就这样,沈同方亲眼看着参与的生产线在建成后两年落满尘埃,最终清算出售。

        第二次参与的芯片生产线是在九十年代初,国家正式启动908工程,目标在八五计划,半导体技术达到1微米制程。沈同方所在的江苏国营电子厂正是工程承接方之一,这次项目组吸取经验教训,引进生产线十分谨慎,可就是太谨慎,讨论来讨论去,光研究方案就用了3年,审批用了2年,建厂3年,投厂就落后,产能不到1万片,达不到规模应用的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0年新加坡投资特许半导体,只用2年建成,第三年投产,到1998年收回全部投资。

        1996年7月,西方33个国家正式签订《瓦森纳协定》,规定电子器件、计算机、传感器等九大类民用技术,中国处于被禁运国家之列。在各方面严防死守下,中国企业要想获得通过引进获取先进技术,变得非常困难。

        沈同方的希望等成了绝望,他和郝仁说当时他哭了,抱着机器哭得痛不欲生,觉得一切都白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