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局外人的启示-第2/3页





        郝仁和隋祖禹跟着洪雨楠中午时分出发,到达会场差不多下午1点半,门口没有指引,没有接待,若不是洪雨楠带路,外人根本找不到。

        洪雨楠说:“田中耕一先生特别低调,希望只为本校学生老师演讲,活动不要公开宣传。否则以他现在的知名度,此前媒体一直苦于没有机会采访,若是得知他出席了这样一场活动,肯定蜂拥而至,踏破门槛。只是我没想到,连个保安都没安排。”

        郝仁笑笑:“田中耕一先生不是想低调,门口一堆保安不是摆明这里有重要人物出现,不如像现在反而不会引人注意。”

        这是一个小型演示厅,大约能容纳100人左右,中间是下沉式的讲台,座位是向上阶梯状,没有着意布置,就像一个普通的公开教室。

        距离活动开始还差半小时,已经有参会者陆陆续续地到达落座,果然都是学生和老师,没有媒体记者。

        快到下午两点的时候,会场最后几排尚有些位置,应该不会再有人来了,郝仁和隋祖禹就在最后一排靠着过道坐下来。刚才还在前面和老师同学打招呼的洪雨楠,看活动快开始了,怕两人沟通困难,也跑到最后一排,挨着郝仁坐下。

        这时,一个身着灰色夹克衫的中年人从郝仁身边走过,这个人个子不高,貌不惊人,普通得就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公司职员。直到他走到讲台上,和学校的领导他握手时,在座的所有人才发现,这就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先生。

        掌声突然不约而同地在这一瞬间爆发出来,激烈程度似要掀翻这个小小会场的房顶。这时候,田中耕一意识到掌声是送给自己的,面色如常,始终带着谦和的微笑。

        世人都喜欢*丝逆袭的故事,2002年,当田中耕一的获奖消息爆出后,不少媒体把田中耕一写成一个底层人民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传奇故事,传入我国后,更是被渲染得十分离谱,仿佛他是因为幸运而获得的诺贝奖,而非天长日久的努力。

        实际上,田中耕一毕业的大学是除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之外最富盛名的日本大学,他就职的岛津制作所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研究型公司,内部创新氛围浓重,这样的经历本身已经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难以企及的,至于他没有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学界没有名声,很有可能是他更偏爱实用型研究,而非纯学术。

        掌声停歇后,活动正式开始,主办方简单介绍了在学校内设立实验室的初衷后,便邀请田中耕一为大家寄语。

        洪雨楠自己听得入神,有一搭没一搭地替郝仁口译。从只言片语中,郝仁听到,田中耕一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局外人,一方面他是学习电气工学专业,与化学、生化等领域完全无缘,另一方面,诺贝尔奖十有**出自学界,而自己并不曾在象牙塔里面做过研发,也不是传统科学家资深老练的模样,让大家见笑了。

        他说,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得奖是一种幸运,但本身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更大的幸运,就算公司领导拿管理岗位来和自己换一线科研人员的位置,自己也是不愿意的。自己发明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并非是外界所说的手误操作,而是天长日久在实验室的积累,最终将自己引成功,所以,自己断然是不可能离开最接近奇迹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