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4章



程潜仪的本意并非把赵瑜好钢做废铁用,她在这次与突厥的战役中有自信稳操胜券,因此动了私心,把赵瑜弄来了边关。至于种地补给,是另外的事情了。

        主帅帐营里,程潜仪同赵瑜细细讲解。

        决定军队行军速度因素在于军队规模、道路系统以及辎重补给,一般的军队步兵一天行驶速度大约在五六十公里,即便有急令,最后的行军速度也并不会快到哪里去。况且兵法有云“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钩沉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只有体力充沛的士卒才能达到每天一百里,但不是所有的士卒都具有优秀的体能,而高强度的急行军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大量的士卒掉队,无法达到急行军的最终目的。

        行军并非是简单地从一个地点迁移至另一个地点,而是如何部署、动用军队。兴师作战,止则为营,行则为阵,行军、立营同布阵打仗相辅相成。作战指挥中重点解决的是要把军队安排妥当,赵瑜的扎营后勤工作做得相当好,挑选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驻扎在靠近水草的地区,军需补给供应充足,那些还未有过长距离跋涉行军士卒的精气神状态极佳,根本不像程潜仪第一次带兵时看到的模样。

        且赵瑜的兵非益多思想与程潜仪不谋而和,人是重要的有生力量,但不是唯一的力量,用兵打仗不是单纯的兵力投入使用,更重要的还是统帅的作战指挥能力,能否做到集中优势兵力、准确判断敌情、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是关键。

        “所以,殿下觉得微臣治军如何?”

        程潜仪能当上骠骑将军不是白当的,赫赫战功也是靠血肉骨头堆积出来的,能让那么多士卒为她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刚柔相济、宽严结合、恩威并施是最基本的套路。

        赵瑜觉得程潜仪治军有方,程潜仪掌管的军队不管是凝聚力还是战斗力都挺强大的,她只提出一点小建议,“按照律法,只有勋官才能够世袭,除授军职必须经过铨选,士卒主要是凭战功授职,可如今的军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没出来,萝卜多了也没用。到最后那些在战场上为国家奉献的人,只能拿个抚恤金回乡种地过日子,着实有些可惜。何不让士卒们在军营的时候,就多学点东西,日后养家也多条门路。”

        “还没开始,殿下就想着结束战争之后的事情了?”

        “这批军队里有两千人是自带粮食武器出来征战的,北征不说五七年,三两年总该是有的,虽说她们最长服役的期限不会超过三年,但若是最后没有得到战功被授予军职的话,而乡下的田地又荒废,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她们的作战积极性。”

        “殿下想要变更军制?”

        赵瑜并没有改革军制的想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力还低下的朝代里,饶是再先进的军制也会因为水土不服而被废弃。步子迈得太大了,容易扯着裆。她主要是想着清除文盲,以便教学东西,不管是行军打战、思想教育还是种地做工沟通起来能顺畅些。

        程潜仪知道赵瑜的想法向来异于常人,那些个拿刀戟上战场的蛮牛,是会有几个愿意乖乖识字听课的,若是赵瑜教她们怎么种地,倒是会有许多的人愿意听。程潜仪不想打击赵瑜的自信心,毕竟她的出发点是为了士卒好,只要不耽误行军,由着她来也无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