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审讯-第3/4页





        “我用一种围棋式的思维猜想抛尸的行为,就好像是两人在博弈时劣势的一方不能在同一区域死缠,不出几步就会被全部围死,必须向远处延伸,对方就不能借助已经布好的棋子来包围,这样的围捕就要用更多的棋子来堵截”

        说着,柳小龙画出一些圈,一部分草草涂成了黑色,象征着围棋的棋局。

        当柳小龙用之前的经纬分割的方法辅助猜想来解释后,那个进来的厅长问他:“你认为凶手可能是什么样的人?”

        “可能不止一个人,你们是不是一直在找独居的男人?”

        “这是警方的事情,你没必要知道,你说你的”

        “所有抛尸点基本都在小巷小路,也说明凶手抛尸时的想法是走小路不走大路,走街串巷式地找恰当的地点和时机”

        柳小龙继续讲他认为多人抛尸的原因:校园外的抛尸点在同一条直达的道路上,且都是用包裹,校园内是少量的黑色垃圾袋,一只手提一袋不是难事,19日案发后警方已经在周边开始搜索,大学、工地两区均已是危险区域,可能是在工地区抛完后再次前往大学区,如果是双人凌晨、或者半夜抛尸的话,让年长者带着提包一路向前,让年轻者携带两个黑色塑料袋进入校园也不会引起太大注意,总得来说,校园区的抛尸行为在设想下更像是胆大力大的抛重物,胆小力小的抛轻物,校外抛尸的包裹远比校内抛尸的塑料袋要明显和危险。

        “报纸上印的的提包就不像是同一个人的物品,但都和旅行有关,还都是旅行包,大学区的抛尸方式也像是两种以上的抛法。校门口的传闻是栏杆上挂着装有骨头的书包,而体育场则是把装有肉块的黑色垃圾袋藏在树洞里,前者给人有明显的吸引性,是个人都会注意到栏杆上挂着的书包;后者明显是把树洞当垃圾桶,而且非常清楚校园里哪棵树有树洞。”

        柳小龙总结了死者与凶手间以下几点猜想:

        1:凶手知道被害人是金大学生,而且凶手对金大非常熟悉(知道树洞位置,能结合时间点避开目击者);

        2:有意往金大抛尸(携带包裹过多过重还能避开目击者,传闻双肩包挂校门栏杆上),但凶手本人不是金大内部人员(避免引火烧身);

        3:凶手是金大周边的居民,凶手(或之一)可能与被害人认识,知道被害人的情况;

        4:凶手(或其一)退休无业状态,提包也多年未使用未示人,不担心被人辨识出来(桂林旅行提包、“中旅社”双肩牛仔布包,都和“旅行”有关)

        5:结合天气情况,被杀害和被碎尸将近十天,气候是从下雨到下暴雪,开始降温,如果是借助自然冷冻防止散发尸臭,凶手一定有独立住所,不是聚居式的租住房(如果碎尸者不是退休状态,哪什么样的职业能在下雨下雪的情况下不上班?);

        7:七八十岁的人根本没有体力精细化碎尸,六十岁也就刚刚退休,但连杀带分还抛,就有些考验身体素质了(虽然六七十岁能种地的人比比皆是),四五十岁可能需要有人协助,二三十岁可能之一是参与碎尸。

        8:假设凶手被调查过,且有职业——这种职业可以掩盖作案嫌疑和提供不在场证据,且由于职业原因能让人不怀疑,并且凶手名义上是在上班,实际可以利用工作要求的特殊性能在上班期间返回住所分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