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第九十四章
张鲁生见到柳竹秋也劝她主动投案, 说:“两位弟妹和你的小厮都还安好。陛下昨天已下旨,过堂前不许对你和陈公公用刑,说明他也不相信高勇是你们杀死的, 你越早去投案嫌疑越轻。”
柳竹秋估计这是朱昀曦替他们求情之故,却不知太子为此事承担了双重压力。
在高勇案发前, 山东江苏奏报省内遭遇了特大蝗灾,许多临近成熟的庄稼颗粒无收, 年末定会引发饥荒,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庆德帝近来有意培养朱昀曦的理政能力, 让他组织户部官员制定赈灾计划。
官员们都主张按惯例向灾区发放救济钱粮,这样最省事省力。
朱昀曦曾听柳竹秋说由于赈灾款从中央下拨到地方须经过层层审批,其中任意一级的官员贪污, 后面的官员为交差或遮掩, 就会出现一连串的挪用侵占, 最终到达灾民手中的寥寥无几,甚至干脆没有。
他第一次主持赈灾, 不想被贪官污吏算计, 自行琢磨一计,将工部的官员也拉来开会,会议主题从赈灾硬生生改成扩宽疏通济宁至镇江一线的京杭大运河, 并修缮支流、建设沿线的灌溉系统。
理由是兴建大型公共工程需要大量民力, 民工在干活期间能领到工钱和米粮,不至于挨饿。而有技能的工匠也不会因荒年失业离乡背井。且这是中央朝廷直属的工程,款项直接由督办官掌管, 避免了被底下人层层盘剥的风险。
官员们群起哗然, 觉得太子的想法过于天马行空, 反对声浪此起彼伏。
户部尚书陈良机应同僚下属强烈要求去劝说朱昀曦。
“殿下的想法固然很好, 实施起来却难。目前灾害刚刚发生,灾区人心惶惶,假若朝廷在这时大兴土木,民间必会反对。若再经别有用心者歪曲煽动,更将使得民心动荡,甚而引发民乱啊。”
朱昀曦反驳:“朝廷以工代赈正是为了救灾,你们不会派人先去向百姓解释,安抚他们吗?”
陈良机苦笑:“真要动工,这些事必然得做。可民间多的是愚顽不化之辈,颠倒是非,人云亦云都是他们拿手的。当差讨不来好,还得背风险骂名,这差事谁愿意做呢?”
他拿出两边抹的看家本领,建议朱昀曦半工半赈,哪怕拨一笔款给灾区百姓做做样子也行。
朱昀曦听得窝火,直言批驳:“今年各地灾情不断,粮食歉收严重,连陛下都传旨裁减了各宫的衣食用度,你还想让孤王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和米面去喂那些黑心的狗奴才?你们怕事大可全部推到孤头上,由孤来担这个骂名!”
他固执己见,老成的官员还只说他意气用事,那些失去贪污机会,或者原本就嫌他幼稚荒唐的便大肆诋毁,谴责他的奏章很快堆满皇帝的书桌。
庆德帝看这些奏折,有批评朱昀曦骄狂浮躁不听忠告的,有骂他异想天开不计后果的,还有人造谣,污蔑太子修筑运河是想方便将来即位后南巡游幸。更有不少人进言挑拨,说太子初涉政务便傲慢托大,视宰辅为庸人,骂百官为狗奴才,大失皇家体统,还有将自身凌驾于至尊之上的趋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