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第106章



邓州是坐落于开封府西南方的一座小城。虽然两地相隔只有一千里,但邓州偏远僻静,半城半乡,比起繁华的东京景象大不相同。

        元仲辛背着包袱牵着马,风尘仆仆地走在狭长的街道上。街道两旁不似开封有许多小商贩,而是一些人家大敞着门,一群群孩童在路中间玩闹嬉戏,年龄大一点的则坐在门槛上安静地看书,没有人在意他这个外乡人从家门口经过。

        元仲辛回到大宋后,就直接快马加鞭赶来了邓州。他怀里揣着米禽牧北给他的那封信,而他此来邓州,就是为了寻找那封信的主人——樊文正。

        樊文正曾任大宋宰相,三年前因推行新政撼动了朝内士族的利益,被他们抓住修改宋夏议和文书的把柄弹劾出京,调任邠州,元伯鳍也追随他而去。谁知他到邠州仅一年,就出了祁川寨惨案,元伯鳍身死。樊文正深受打击,请调离开邠州,来到无人问津的邓州做了知州。

        元仲辛见到一位平民打扮的中年人也坐在门口看书,不禁感慨此地之人怎么都这么爱读书。他上前打听州府衙门的位置,那人一听却眼神一亮,兴奋地问道:“这位公子也是从外地来找樊大人求学的?”

        “求学?”元仲辛一头雾水,“我看上去很像书生吗?”

        “外地来邓州求学之人,贫富皆有,出身各异,像公子你这样商旅打扮的,我也见过不少。”

        元仲辛听他这么一说倒有些好奇了,“邓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求学?”

        “原来公子不知道啊。”那人憨厚地一笑,解释道,“这都是因为樊大人。我们邓州的确是个没人管的小城,土地贫瘠,无甚物产,百姓日子过得清贫。历届来此的官员,不是因为被贬,就是图清净来养老,也没有谁会对这个小地方上心。可樊大人不一样,听说他每到一处,定会为当地百姓解决民生疾苦,还会兴建学堂,亲自授课。果然,他刚来邓州,就主持营建了百花洲,并创建了花洲书院,无论何等家世皆可入学。不到两年时间,整个邓州民风大变,几乎家家都有学子寒窗苦读,这不,咱们邓州已经出了两名进士了!现在各地学子都慕名而来,甚至还有来自开封的!公子打听州府衙门,定是想见樊大人。要我说啊,你不如直接去花洲书院,他在那里呆的时间比在衙门还多呢。”

        元仲辛一听什么求学什么书院,就有些头疼,心想这地方也太不适合自己了,办完事就赶紧走。不过他还是客气地向对方问了花洲书院的地址,拜谢告辞。

        “公子留步!”那人却叫住他,“不知你因何事找樊大人,不过看上去你似乎对他不是很了解。这本小册子送给你,是樊大人的文集。”

        说着他把自己刚才在看的那本书塞到元仲辛的手里。元仲辛翻开几页,看到一篇名为《岳阳楼记》的文章。

        “这是樊大人去年在花洲书院写的。邓州家家户户无论男女老少,皆会背诵。”那人语气中透着些自豪。

        元仲辛草草看了两眼,有几句话被做了标记,格外显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哼,写得倒是挺慷慨。可如此忧国忧君,又换来了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