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节 视事之始-第3/4页





    “问题?老臣没有看出有什么问题,半耕半战,如果战事吃紧,朝廷会征调民粮支持,但战争结束后,自然会慢慢恢复。实乃富国强兵之良策啊”

    朱允炆语塞,好像确实没什么问题啊,军户负担不重,虽然都在边疆,但土地要大的多,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允炆疑惑不解,但也只能放下,等慢慢思考了。

    就在这时,刘三吾突然走了过来:“殿下,老臣想起来了,辽东屯田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之前辽东卫所给养一直靠从江南海运,但海运风险极大,一旦倾覆,就会损失惨重,还会伤亡官兵,所以皇上的设想是如果屯田能够自己自足,那么海运就可以停下了。所以茹尚书的这个奏折应该是秉承了皇上的意思。”

    “海运?皇上?你说这个奏折是皇上的意思?”

    “皇上之前提过,不忍心海运导致官兵伤亡,有意停止海运,也是皇上宅心仁厚,所以茹尚书才会如此上奏。”

    “好的,孤知道了,谢谢老先生。”

    ......

    之后这两个奏折分别和礼部尚书任亨泰和兵部尚书茹瑺确认了一下,发现他们也是同样的意思,就批示,转呈朱元璋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朱允炆处理奏章越来越熟练,被朱元璋打回来的越来越少。后来爷孙的意见分歧就主要在量刑的轻重上,朱元璋执法严苛,而朱允炆则主张不要过于严苛,爷孙偶有争执,但大体上还算和谐。朝野也一片赞扬之声,称赞皇太孙宅心仁厚,上体天心,心怀百姓,执法严而不酷,真乃百姓之福。朱允炆听说了,反而对朱元璋更加恭谨,对百官更加宽容,自己不懂的也虚心讨教,从来不会不懂装懂,胡乱判决。

    批完奏章之后,朱允炆一般会去乾清宫赔朱元璋说说话,待朱元璋就寝了才会回去。

    回到端本宫之后,刘振会把今天武学的简报拿给朱允炆看,这是他要求王度、齐德、黄子澄、铁铉每天都要写的,在简报上他会进行批示,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和修正。此外,令齐德和王度一起合作,将古往今来的重要战例分析成书,并作为教材,让参谋室的参谋进行推演,尽可能的开拓参谋的视野,加强兵棋推演的通用性和准确性。自己找不到如同道衍大师那样的战略家,也没有朱棣那么勇猛的人,只能靠收集众智,群策群力去击败他了。

    这天晚上,朱允炆刚回到端本宫,刘振就进来了:“殿下,锦衣卫指挥使宋忠在外面候见。”

    “宋忠?他有说什么事情吗?”

    “没有。”

    “好吧,你让他进来吧。”

    过了一会儿,锦衣卫指挥使宋忠走了进来,先对朱允炆施礼,然后道:“太孙殿下,末将夤夜前来,有要事禀报。”

    “请说。”

    “末将最近发现京中有一股流言在流传,就是最近几日的事情,但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哦?流言?什么流言?值得指挥使这么晚来见孤?”

    “末将已经禀告过皇上,不过皇上要末将到皇太孙这里也禀报一下。至于流言......”宋忠看了看左右,有些为难。

    “呵呵,没关系了,这里都是自己人,有什么流言你就说吧。”

    “好吧,末将就说了,最近京中流言说,皇太孙穷兵黩......黩武,好大喜功,不识兵法却喜欢用兵,可惜将士枉死无人收......收尸骸,燕王英明神武,用兵如神,是当之无愧的......当之无愧的领袖,跟着燕王,才能活命,才能,才能荣华富贵。”宋忠说的很慢,不时的偷眼看着朱允炆的脸色。

    朱允炆脸色如常,没什么变化,待宋忠说完,没有说话,拿起坐上的茶喝了一口,闭上眼睛慢慢的咽下去,手里摇晃着茶杯,道:“宋指挥使,还有呢?”

    “殿下,末将是昨天听到这个流言的,就赶紧去追查源头。但是传播的源头很不好查,基本可以确定几个源头,一个是城内的两个酒楼风满楼和醉仙楼,还就是秦淮河的青楼一带,还有要给似乎和鸡鸣寺有关。”

    “鸡鸣寺?”朱允炆不由得想起了溥洽法师,但仔细一想,他没有必要这么做,他师傅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帮助自己,溥洽不可能对自己不利。等等,他忽然想起了溥洽曾经说过的北平庆寿寺主持道衍大师的土地法能来鸡鸣寺挂单,难道和这个有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