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春宫歌谣



        第二章    春宫歌谣

        “春官歌谣”即春官唱的歌(吉利)。

        春官,即《周礼》六官之一,称宗伯为春官,掌典礼,距今约3000余年。唐朝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后世亦以春官礼部的通称。自唐宋至明清,又把春官称之为主管天文历法之官,皇上发给官衣官帽,距今约1300余年。民国时期,各县春官由县民政科主管,每年“打春”前,将县内春官召集到县开会一天,颁发历帖。下午,县长带领春官,手持“春牛”游街一圈。晚上,县民政科设宴招待,县长为春官敬酒,洗尘开步,表示春官开始到民间说春了。

        民国18年,成都华阳县一个春官在主家吃午饭,随手将“二九”放到床上,将床上熟睡的婴儿压死了。自那年后,四川省政府下令停止说春,几年后又才开始恢复。

        说春,一般在农历十月小阳春开始,正二月春分左右结束。有两人一路或一人一路,带着“春牛”、历书、十三把、二九走乡串户,为农民报送春耕季节。在此活动中,他们自己编了一些歌谣吉利,用一种既通俗又简单的曲调,似吟似唱地为农民演唱,农民也觉得春官爬山涉水,十分辛苦,便将自己劳动所得的粮食,以及金钱相送,作为对春官的酬谢。

        “春官歌”的内容极为丰富,见到什么就唱什么,“趁砍竹子趁编筐”俗称“见人说”,七十二行行行有歌。

        “春官歌”在川北、陕南流传甚广,说春活动十分活跃,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后,一段时间由于“左”的干扰,说春也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遭到批判而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一些老春官的带动下,说春活动又开始了。又特别是《道教》根据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恢复道、经、师,在民俗活动中表现极为活跃。

        “春牛”象征农事的耕牛。旧时风俗,立春前一天有迎春仪式,扮“勾芒神”鞭耕牛,由地方官行香主礼,叫做“打春”。

        “春牛”,指隋炀帝杨广,春牛背上坐着的人是他妹妹。据传杨广奸妹,受到谴责,在杨广死时,西安城郊下了一条黄牛,毛发中现出杨广字纹。老百姓则认为此牛为杨广投胎,将牛用麻绳捆绑于长安城校场坝置于死地。当天正值打春,春官用麻缠“春牛”相沿于此。

        另两种传说,“春牛缠麻,带走痘麻”;杨广跟妹妹麻缠起的。为此,用“麻缠”二字比喻乱搞男女关系己成巴山地区一专用词语。

        注:“二九”指春官装米粮的袋子。“十三把”即春棒,又名孝春棒。每一把代表1个月,一年12个月,加上闰月共13个月,故有13把之称。

        进    屋    说

        -1-

        远望财门九重开,红旗轿车贵人来,

        大厦君子把头点,科技兴国栋梁材。

        一进豪门来说春,二进贵府开财门,

        一开部级来当朝,二龙戏珠把财招。

        三开三观及第早,四季发财挤进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