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成为辛赞后,辛弃疾气吞万里壮志酬(一)-第2/3页



    

        但,爽文,戛然止于二十三岁。

    

        归宋的辛弃疾,历经三朝皇帝,却从未得到重用,上书《美芹十论》、《九议》,均不被采纳,排斥打击,辗转数地,远离军务。

    

        或许南宋的朝廷从未有北望的决心,辛弃疾的毕生理想似乎只能宣泄在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写给陈亮陈同甫的,也是写给他自己的。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就是辛弃疾充满意难平和遗憾底色的一生。

    

        荪歌敛眉叹息,壮志难酬很多时候只是学生时代写在试卷上轻飘飘的一个词,可实际上是一个人难熬的一生。

    

        次次失望,次次不悔。

    

        一腔报国热忱,至死都不曾凉却。

    

        辛弃疾如此。

    

        太多人如此。

    

        荪歌伸手轻轻触碰宣纸上的弃疾二字,晕染在指尖的墨迹,就像是笼罩在大宋子民身上的乌云和耻辱。

    

        南宋朝廷,辜负了太多报国的仁人志士。

    

        有三呼过河,与世长辞,皎然可与日月争光的宗泽。

    

        有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绝笔字的不朽忠魂岳飞。

    

        有死前口中大喊杀贼杀贼的一代英豪辛弃疾。

    

        ……

    

        南宋的君王呢?

    

        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直把杭州作汴州。

    

        临安,临安,临时的安宁,就让南宋一朝又朝的君王沉溺。

    

        忘了曾经的耻辱,忘了沦陷在中原依旧苦苦奋战得不到朝廷北望的百姓。

    

        江南的酥风软雨,反倒成了君臣的遮羞布。

    

        何其可笑,又何其荒唐。

    

        辛赞将他积压在心中的理想信念倾注于辛弃疾身上。

    

        渴望辛弃疾能驱除外族,能还中原朗朗乾坤。

    

        只可惜,辛赞至死都忧心大宋国土,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

    

        爷孙数十年的夙愿,终成一场空。

    

        她来了。

    

        可她该怎么做呢?

    

        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王朝。

    

        难不成她也成为引颈就戮,慷慨赴死的一员吗?

    

        不,这个时代英雄的意难平已经足够多了。

    

        她再成为英雄,不过就是在君王佞臣的身后名上加上一条罪状,于山河无益,于百姓无救。

    

        临安的君臣看不到中原地区此起彼伏的抗争,遍地尸体的惨剧;闻不到烽火硝烟,金人屠城后的冲天血气;想象不到烽火熄灭,号角呜咽无声,人烟寂灭的绝望和苦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