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成为伍封后,回望吴钩越剑(四十五)



  (四十五)

  吴王夫差终是打定主意决定了救鲁伐齐。

  伯嚭,又一次四处做好人,赚的盆满钵满。

  勾践鹬蚌相争渔人获利的棋局,顺利铺开了。

  被齐国步步紧逼的鲁国,也对伯嚭甚是感念。

  越鲁两国的使臣,也不遗余力对吴王夫差大夸特快。

  又是扶倾济弱。

  又是威加齐国。

  就差直接说天下诸侯霸主非吴王夫差莫属。

  见越国表现的依旧归顺,吴王夫差心中最后的顾及和隐忧也烟消云散。

  伐齐之机已到。

  也许,该是他实现天下霸业的时候了。

  荪歌请命,领兵伐齐。

  效仿当年伍子胥,文能安邦定国,武可开疆拓土。

  吴王夫差犹豫不决,有心拒绝。

  他知晓伍封嘴皮子利索,惯会说话,但领兵打仗的本事不见得有。

  吴国,不缺能领兵的大将,没必要让伍封冒风险。

  吴王夫差也说不清道不明,他对伍封有所愧疚。

  但奈何,荪歌请命一出,朝臣们多是赞同。

  一句虎父无犬子,让吴王夫差只得同意。

  否则,更像是小觑了伍封,平白让满朝文武看笑话。

  吴王夫差不放心,特地安排了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大将军挂帅,也算是给伍封的一道保障。

  出征前夕,夫差于吴王宫设宴。

  宴席正酣,夫差唤伍封出宫殿透透气。

  “伍封,无过便是大功。”

  “寡人仍记着当年上千个日夜的朝夕陪伴,那句振聋发聩的提醒,尤不敢忘。”

  “伍封,你是你,你父亲是你父亲。”

  “寡人当日许诺的相国之位,仍然有效。”

  “无过,活着归来,可懂?”

  吴王宫灯火通明,但仍无法照亮每一块地板,每一个角落。

  荪歌脸上,半明半昧。

  这么多年了,她还是搞不懂夫差的心思。

  活着归来?

  这竟是夫差对她出征唯一的要求?

  何时,君王对臣下,竟这般无欲无求宽容大度了。

  这些年,君臣有温情,有隔阂。

  到如今,不论是温情还是隔阂,都化成了一层层的壁垒。

  夫差不是个好君王。

  可她也不算是一个能豁出去命敢于死谏的铮臣。

  对夫差,她尽心,也不尽心。

  权衡利弊,及时悬崖勒马。

  她是伍封,也是夫差拴住伍子胥的绳子。

  出征在即,这些温情脉脉君臣和谐反倒显得多余。

  “臣,绝不会堕了吴国威名,也不会让人有机会奚落父亲。”

  伯嚭之类的小人,也配踩在伍子胥头上欢喜雀跃?

  她要让伍子胥永远成为伯嚭头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一生都可望不可及。

  哪怕伍子胥不在吴国朝堂,吴国朝堂也应流传着伍子胥的传说和美名。

  夫差凝眉,他说的还不够清楚吗?

  在他眼中,战场,从不是伍封发光发热的地方。

  能讨他欢心,对他忠心,又有一定治国的能力,就足以成为他倚重的左膀右臂。

  “多年前,寡人曾听你说过一句话,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今夜,寡人将此话送于你。”

  “沙场是沙场,朝堂是朝堂,不可同语。”

  “寡人需要你活着回来。”

  荪歌:要不是她油盐不进,可能就要被洗脑了。

  是不是今晚的月色太美了,才让夫差生出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

  这时候又想起最初的岁月,是不是太迟了。

  “王上如此看重臣,臣必厚报王上。”

  活着回来?

  不可能!

  在她死讯传回吴王宫时,也是伍子胥和孙武换个地方种稻子的时候。

  希望换地方时,勤俭持家,还能记得带些稻米,给她煮一碗粥。

  唉,不能不走了。

  再不走,等伍封回来,可能真就有心无力了。

  “寡人听闻,你父亲伍子胥与齐国贵族素有交情,伍封,你莫要让寡人失望。”夫差侧眸,看向荪歌。

  荪歌:!?(??_??;?

  这确定不是走流程?

  温情脉脉画大饼打开心防,然后再阴阳怪气的告诫提醒?

  “王上,我父亲与齐国臣子的交情,堂堂正正,从未掩人耳目,也从不曾私相授受,更不敢有半分叛吴的心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