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藏经洞之谜-第2/3页
再后来,听说藏经洞消息的英国人斯坦因迫不及待地赶到敦煌,以四块马蹄银(约二百两)从王圆箓处换得写经200捆、文书24箱和绢画丝织物5大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从王道士处获得写本570余卷。
当时王道士将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逐级上报却无人过问,让他灰了心。
二是急着筹款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完成自己的宏愿。
三是斯坦因的“探险家精神”触动了崇尚唐玄奘的王道士,虽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却让了步。简言之,王圆箓贱卖珍贵敦煌文物是“政府不理、经济需求、信仰吻合”三大原因导致的。
此后,西方窃贼接踵而至。
当时,西方人到中国带走文物时,都持有当地官方许可证,且一路官兵保护,一介道士根本就没有能力拒绝他们。
客观地讲,王圆箓到达莫高窟时,莫高窟处于“废弃”的无人管理状态,王圆箓四处募捐,清理积沙,在某种意义上算是“看护莫高窟的第一人”。据考证,“王圆箓生活很清贫,募捐以及贱卖敦煌文物所得均用在‘功德’上。”
引起争议的,还有第17窟藏经洞的封闭原因。
第17窟原为唐代高僧洪辩的修行禅窟。洪辩去世后,族人及弟子为示纪念,将禅室改为影堂,内塑洪辩塑像。
但不知何时何因,这个洞窟存入了大量古代写经和艺术品,直到被王圆箓发现。
对于藏经洞封闭原因及时间,由于缺乏明确记载无法确知,但近百年来众说纷纭,并渐渐形成“避难说”和“废弃说”两种流派。
“避难说”人士认为,在西夏入侵沙州时或在1006年为防御信奉□□教的黑韩王朝进攻沙州时,三界寺僧人有计划地封存了经卷、佛画、文书等。
“废弃说”人士则认为,在11世纪初叶,随着佛经样式的演进,折叶式的刊本经卷逐步替代了古老的卷轴式经卷,因此就把以前使用起来不方便的卷轴经典等进行集中处理,作为敦煌寺院的“神圣废弃物”而封存。
历史的争论继续留给历史,高主任等一众研究院大佬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揭开尘封的宝物身上的谜底,是每个敦煌人的夙愿。
院长此次力排众议,上奏申请打开的,正是传说中的17窟。
沙漠黄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给这一方贫瘠的土地带来了财富和热闹,不是所有人都是像池雨般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也不是所有大佬都和院长般十年如一日地真心守护这里。
他们干着高薪的工作,随着研究院日益扩招和壮大,早已忘记了年轻时的雄情壮志,往日的誓言被风吹起,被黄土埋下。
会议上,反对的声音占了大多数。
院长年近六十,底下无数双眼睛馋着他的位置,更多的是明哲保身怕受牵连的——“开启17窟的风险,谁承担得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