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共赢-第2/4页



    首先,自然要先从自己投资半导体缘由说起,通过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对比,来说服基金会能够做出有利于新加坡力微电子的长远规划。

    “我接触半导体产业时间不长,也就再报纸和杂志上面了解了一些,随着苹果个人电脑的成功,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半导体产业迎来大发展,其中自然包括DRAM芯片。我最初的咨询对象,就是廖成凯。”

    蔡致良指了指廖成凯,说着自己的创业史,道:“那是在86年吧,他还在宏碁电脑做事,对半导体产业比较熟悉,当时因日本发起价格战以至于价格腰斩,市场一片哀嚎,算是DRAM低潮期,所以就劝我谨慎。直到一年后,在股市小赚了一笔之后,我再次探索投资方向之际,还是决定投资半导体产业,随后入股台积电,并与德州仪器合资成立了力微电子,当时还叫金河德州电子科技公司。”

    “蔡先生,你那可不是小赚?”

    有人捧场,让蔡致良松了一口气。研究过金河集团发展史的都清楚,1987年的股灾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从此开始,金河收购了天门置业,恒隆银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

    当然,这件事是必须要大书特书的,因为这件事着重强调了蔡致良敏锐的判断力,对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的掌控能力,眼光独到之处,可以极大增强说服力。

    “数亿美元吧,所以我深思熟虑,希望能够找到一本万利的投资,最终还是认可DRAM产业的发展前景。”这是蔡致良第一次公开承认1987年股灾时的收益,时隔多年,众人依旧是一副惊叹的表情。

    “这是力微电子发展的第一阶段,基于当时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就是美国和日本的半导体争夺战有了结果,日本大胜,而美国惨败,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国DRAM产业开始向亚洲转移。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我也不会押注DRAM产业,毕竟,即便台湾的人力成本再低,也难有什么发展机会。”

    关于这个背景,即便是李昱,这些不熟悉半导体行业的官方人士也有印象,毕竟新加坡的第一座晶圆厂,特许半导体的成立,也是在这个时期,不过承接的是摩托罗拉的技术转移。

    “美国和日本在DRAM领域的争端,呈现出的是一种通过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之后的赢者通吃的局面,而按部就班只能自取灭亡。如果将DRAM产业比喻成金字塔的话,在美国退出之后,日本处于顶端,拿走了绝大部分利润,欧洲和韩国处于中层,其他地区位于底端,利润十分微薄,聊胜于无。

    力微电子初期依靠德州仪器的技术授权逐步发展,别说日本,远远无法同韩国三星等半导体同行相提并论,这无疑处于十分危险的局面,但是考虑到其中的风险,我又比较犹豫是否应该加大投资规模。

    但是事情又很快变得明朗,进入1989年之后,或许在那之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趋势,鉴于半导体市场持续低迷,日本六大半导体公司在逐渐将资金投入楼市,股市的同时,开始大幅度削减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而随着一场股灾之后,日本半导体公司的资金紧张,研发方面的投入只能再度缩水。

    可能是日本觉得,他们已经在这个行业确立了绝对的领先优势,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等于是拱手让出了金字塔的顶端,吐出DRAM行业绝大部分利润空间,还有比这更幸运的事情吗。”

    蔡致良喘了口气,笑道:“也就在此时,金河集团逐步加大投资规模,在日本,香港,台湾相继建立了9座研发中心,并扩大在台湾的产能,延请木村博士团队,邵玉岱博士也加入力微,科研能力随之迅速提高,最快10月,力微电子也将紧随日本,韩国之后推出16M的DRAM样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