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就是一场婉约与豪放的战争-第2/2页



    【作者】苏轼?【朝代】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论境界、论匠心、论巧夺天工,“明月几时有”都不输给“一蓑烟雨任平生”。它是输给了人心——前者是悲欢离合的感慨,后者却是豁达乐观的豪迈。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再怎么写,也终究没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更打动人。

    这两首词,其实也正是当时的宋朝人与如今的中国人矛盾的两面。面对美好的事情,我们往往也能看到其中的悲情与离别,阴天与缺月,这是婉约,可是挫折和打击真正接踵而至了,我们往往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与洒脱,这则是豪放。

    豪放与婉约,对于当时的宋人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早已不只是两个流派、两种不同的写法,它们早已经镌刻上李煜、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悲欢离合甚至是喜怒哀乐,并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在一千年前的大宋,在当时的某一日、某一夜、甚至是某一场风雨之后,当时的词人们是多么的才华横溢而又敏感多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