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四)-第2/3页





        造成这样的直接原因跟朱见深软弱的性格有关,很难驾驭朝政,也就是说朱见深没有什么能力,连做一个守成之君的能力也欠缺。

        软弱的性格,导致了遇事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这让万贵妃轻而易举就死死地抓住了朱见深的软肋,甚至万贵妃随随便便一阵枕头风就可以左右大批官员的命运和大批政策的施行。

        平心而论,对于万贵妃的种种行为和朝政的种种乱象,难道朱见深不知?非也!此时的朱见深只要万贵妃对他好,就足够了,早已没有了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野心,已经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和平主义分子,朝政乱点就乱点,只要国家还能够正常的运转,就这么着吧!只想舒舒服服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仅此而已!这样的想法如果放在朝臣当中,说不定就是一位贤臣,可朱见深不是大明的臣子,而是君皇。

        朱见深始终不是一个适合当皇帝的人,要当好一个皇帝,不仅要胸怀天下,还需要具备该有的刚毅与决绝,他那软弱的性格,恰恰是一个皇帝的致命硬伤,是无论如何都驾驭不了朝政的。如果他只是一名太平盛世中的藩王,锦衣玉食,不用理会国家大事,与自己心爱的万妃你侬我侬,相伴终老,未尝不是一段佳话。只是生在皇家,不管他愿不愿意,他的命运早已经注定他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容不得他半点不乐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僧道跟宦官相互提点,让朱见深溺于神仙、佛老、声色货利,奇巧淫计,方士李孜省、僧继晓、太监汪直、尚铭、钱能等被委以重任,权加内阁大臣之上,对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权倾一时,以至造成许多宦官横行无道,太监郭文案就此爆发。

        死了儿子的沛县知县马时中的霉运似乎还没有到头,太监郭文回京后命锦衣卫逮马时中至京,谪降广西。

        还有尚膳监太监出行,有退避稍缓者,太监令人绑悬于墙,鞭笞至死,法司竟不追问。

        武成后卫仓副使应时用上言:江西景德镇烧造御器,用宦官督工,工费滥溢,请罢遣归,而由诸司管理。皇上竟下其于狱。时内府供应日繁,守备分守中官布列天下,都以进奉为名,糜帑纳贿,动以巨万计。

        除了对内这些乱像外,此时在边关就更乱了,诏命保国公朱永为平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汪直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前往讨鞑靼亦思马因。当时延绥镇守太监张选报鞑靼将犯边,而余子俊认为鞑靼并无犯边意,不宜轻易出兵,但王越见陈钺因征辽东升迁得宠而生妒意,遂力劝汪直出兵。

        大军至延绥,王越侦知亦思马因无犯延绥意,并已西迁至威宁海子,欲以计袭击,乃劝汪直让朱永率大军由南路进,自己与汪直率轻骑顺塞垣而西,到榆林会合。行至大同,才告诉汪直敌帐在威宁海子,于是尽选宣大两镇兵二万,出孤店,分数道进,值大风,风雪晦冥,潜行至威宁海子,亦思马因犹不知,乃掩击破之,杀其老弱,斩首四百三十余级,获马驼牛羊六千,不至榆林而还。朱永至榆林不见敌,遂无功。

        王越以功封威宁伯,岁禄一千二百石,汪直增禄至三百石,升官者达二千九百余人,被赏者达一万七千九百余人。由于汪直、王越的偷袭,鞑靼复又扰边不止,百姓深受其害。十二月,亦思马因扰大同,汪直、王越、朱永又率军前往征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