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七)-第4/4页
“君子若能以德行求福,那么祭祀就少了,以仁义去求吉祥,那么卜筮也稀了,祝巫卜筮的行为不就落在后头了吗?”
这是孔子讲筮与德的辩论关系。孔子强调的是以德仁行为,自然祭祀、卜筮、落在了后头。孔子希望的是用“德义”武装人们的头脑,那么祭祀卜筮之迷信也就没有了市场。但孔子在回答子贡提出的“夫子亦信其筮乎?”(难到老师也相信起筮卜了)时,有点力不从心了。虽然孔子从自己的一贯立场上讲“德义”,想以“德仁”的彰显,来抵抗“筮卜”迷信的存在,讲的虽然很有道理,但没有针对子贡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力的说明,不过前面孔子已把《周易》一书也解释的非常清楚,应该使子贡明白好《易》不等同于“信筮”。但子贡抓着不放,最终点明“老师难到也相信起卜筮了”,孔子这里的回答就显得没有力度了。
孔子一心一意的是要建立他的伦理道德政治王国。孔子认为的是,都去行道德仁义了,自然有背于道德仁义的事情就消失了,那些祭祀卜筮之事也自然就不存在了。这如同承他之后的孟子,同样心想建立起王道(仁政)政治。孟子不遗余力的在诸侯王门前推销他的仁政思想,可那些“好货”与“好色”的寡人们依“有疾”而来推搪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也只有无可奈何了。
孔子希望以仁德去占领祭祀卜筮市场,一样的是“乌托邦”。也不因孔子的伦理道德政治学说的倡导而使祭祀卜筮迷信消失。关键孔子没有从从根本上对祭祀、卜筮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启蒙与批判。这就是西方学者说的“祛魅”过程。孔子的骨子里并不想开启民智。他所认为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孔子又是“敬鬼神而远之”。对《周易》也只是“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矣”。孔子的学说显然不能抑制非理性意识的存在与膨胀(后封建二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孔子也没能从根本上揭示筮卜类比思维的迷信虚无思想的根源,以及筮卜与《周易》之间是何等的关系。也许孔子的那个时代根本达不到这种认识,反而孔子的《诗》论,助长了类比思维的方式。就连孔子还没有弄明白筮卜与《周易》如何混淆在一起,就仙逝了。但在先秦时期有如此理性的孔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庆幸。可这真实的孔子与真实的思想也被建立起的帝王社会所埋葬。
孔子在回答子贡的质疑时,强调要行“德”,“仁”的理念,无疑是不赞成那些祭祀和卜筮的行为。这是表现的孔子道德教化思想是与《论语》的宗旨是一样的。这里反映的筮卜的看法,也与《论语》里“不占而已矣”的内涵相一致的。《要》文,体现孔子对《周易》一书的与筮卜的辩证认识,无疑又是理性的启蒙。这种思想与《论语》里反映孔子对《周易》的认识是相符合的。这是先秦儒者与后封建社会里的儒者对占筮认识上的重大区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