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命运的十字路口-第3/4页
赫里克懵了,怎么好好地,说发疯就发疯了。
然而这并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两种人,两种身份的差异带来的思维上的尖锐冲突。
对本身农民、奴隶、难民出身的马其顿战团士兵,这些敌人并不仅仅是国家层面上的“敌人”,更是血海深仇的仇人。
再加上本身希奥埃洛斯就是受过以民为本的教育,他的行事风格,他写的书,从来没有体现出对小民的不懈。
正相反,《埃林尼卡之歌》在开篇《巴尔干的意志》就写了对“罗马人”的歌颂,而非王权。书的第二章是《佩利乌斯:赫克托耳在世》也是描述一个罗马人对同胞、国家的奋斗。
希奥埃洛斯更不用说了,任何一个有志于改变罗马的人,怎么可能会不懂得团结人民的力量。
从一开始斯库台惨案,到波德戈里察的难民潮,再到后面的憋屈的防守军令,再到采蒂涅大屠杀。
其中还有个佐伊斯,事后复盘的时候才发现,搞了半天亚历山德诺斯随时是可以支援的,但是他偏偏不。
从一开始帝国与叛军双方就一直忽略了一个因素——民。
而这个被忽略的因素却一直在影响着马其顿战团。
战团的行为保护了民众,战团的兵源来自于这些民众,战团的声望更是被这些民众传开。
一个与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因素,竟然被罗马(拜占庭)的将军们忽略,是他们不够聪明睿智吗?或许这就是他们的盲区吧。
战团的行为导致了波德戈里察地区军事行动增加,被迫的进攻应了叛军的战略——弗拉迪米尔知道西部帝**要来支援了(只是不知道细节),必须在西部波德戈里察地区拖住他们!
叛军的战略成功了。
赫里克已经没有办法了,他忧心忡忡地写着书信,具体描述了下来,一封措辞更加严厉的信传到了他的哥哥君士坦丁将军的手中,而后传到了新罗马城(君士坦丁堡)。
此时的君士坦丁、雅典将军、亚历山德诺斯被这一消息强行滞留在了支援的路上。
“该死!你就不该如此相信他!”亚历山德诺斯暴跳如雷:“现在驰援南部战区,是不可阻止的!你要为此负责!”
居士坦丁也毫不示弱:“说什么该与不该,难道抛下马其顿战团让他们没有战功可得,南部叛军的功劳我们分,然后再支援共治皇帝不是你的想法吗?!”
“好了好了,别吵了。”雅典将军出来调和:“我看,马其顿战团必须被约束,他的事情已经过线了,若是在平常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当做谋反而解决掉,但现在只能先忍下来,秋后算账吧。”
“帐,肯定要算的,不过,现在也有可以做的。”君士坦丁知道自己该对马其顿战团负责,必须动些手段:“他们的武备都是钱换来的,这样,立刻停止发奉。”
“还不够!”亚历山德诺斯很不满意:“你得再派一千人入驻波德戈里察,供你弟弟赫里克驱使,这样,加上周围的帝国守军,你弟弟应该能凑齐3000人。所有的物资补给,全部交给他把控,而且所有补给减半!直到那个狗屁螺丝跪下认错!”
“这...”雅典将军有些担心,因为克扣军饷和物资是要引起大问题的:“会不会有些严厉了,让赫里克统兵,勒令他前来谢罪可能会好一点。”
“这种人不严惩,难道还赏他两块金子?”
“确实行为恶劣,换将是必要的。”
“好吧。”君士坦丁没有办法,严厉的措施传达到了波德戈里察,而军情也在三位将军的合商下,送往了首都。
米海尔七世在御前会议上看到了这封信,他眉头一皱:“为什么此人敢公然违抗军令?嗯?!”
皇帝的目光扫过,伊萨克低下了头,额头上开始出了些汗,他摘下自己的帽子:“陛下,是臣失察,在意大利巴里之战结束后给他的佣兵文书,才有了这一切。我愿辞去官职,弥补我的过错。”
“不必啦,伊萨克将军国之栋梁,岂能轻动。”
杜卡斯本来要打压科穆宁,但是科穆宁的表现太过拉胯了,这么打压下去万一科穆宁真的失势了,权利必定会被他人夺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