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岁修江堰追谥事



都安堰。

董厥、常勖、张绍站起江水边。

常勖道:“二位请看内江江面,现在初冬,乃枯水期。内江的水占总水量的六成,外江则占四成。反过来如果是春夏丰水期,内江的水占四成,外江占六成。虽说现在内江有六成水,但因水量总体不大,故便于治理。现在就要学习与实施李冰父子的修堰法,具体二位请跟我来。”

常勖把董、张二人领到一处偏僻处,这里有很多工匠,他们正在制作修堰工具,常勖走到一件工具前,道:“张侍中,你可知这是什么?”

张绍盯着这工具看了老半天,摇头道:“不知,请明示。”

常勖道:“这个叫杩槎。”

张绍疑惑追问道:“杩槎,它有什么作用?”

常勖道:“杩槎,是一种用于挡水的三脚木架,要准备几十个杩槎,把它置于内江之中,排列成行,固定不动。再在杩槎上设置平台,平台上装置卵石,杩槎之外侧装置多层竹席,竹席之前加夯粘土,这样便可迎面挡水。制作这个杩槎需要一定时间,还好我提前来到这里,早在半个月前便开始制作,今日已制成总量的一半。”

董厥道:“杩槎是个好工具,制作它并不是特别困难,而它的作用又十分明显,当内江之水被挡住后,便会自动流向外江,内江水枯,便可以疏通江道。等江道疏通完毕后,再砍去杩槎,便能恢复内江通水。”

张绍道:“真是神奇,那怎么才能把杩槎平稳放置于内江江水中呢。”

常勖道:“我请来了一些参加过上次岁修的老船夫与老工匠,船夫驶船至江面合适位置,工匠找出最佳点位,将杩槎固于水中,其余人以此为例,将几十个杩槎整齐排开,最终完成放置。”

三人又到一处,见一个个制作好的大竹笼,张绍摸着一个,感慨道:“这个编竹笼,可是技术活啊!”

董厥道:“那当然,很多老工匠将方法传授于新工匠,使得技术代代相传。你看这竹笼质量多好,这里面装满卵石,有数百斤之重呢。”

张绍摸着竹笼,略有疑惑道:“蜀江水真冲不毁这竹笼吗?”

旁边一个正在制作竹笼的工匠乐道:“将军放心吧,竹笼内塞满卵石,牢固可靠,这是先人留下的经验,不会被水冲毁的。”

张绍笑着点头,道:“好啊,那真好。”

董厥道:“因为有这么好的工具和方法,所以这位工匠才会显得如此自信。”

常勖指着远处,道:“那边有竹席、泥土、卵石、木板等修堰工具,我等过去看看。”

于是三人走向那里。

晚上,诸葛宅邸。

想到明天回尚书台必须要完成最终谥号的制定,正在书房的诸葛瞻很困惑,于是招来陈寿,让其分析。

陈寿来后得知情况,道:“葛侯,谥号是用于总结已故人物的生平,一般有三类,即美谥、平谥与恶谥。而非罪大恶极,一般不会用恶谥。”

诸葛瞻道:“无论美谥、平谥还是恶谥,哪种才是最合适?”

陈寿思索片刻,道:“我看了这表文,美谥过多,圣上因此不满,应该是要增加平谥。”

诸葛瞻盯着他,道:“平谥,这五位都是功臣,平谥合适吗?”

陈寿道:“是的,平谥不是恶谥,当美谥得不到认可时,平谥便比美谥更适合。葛侯不信,可以试试关将军。”

诸葛瞻看着表文上关羽名字,道:“关羽将军,随先帝征讨一生,行北走南,后来又威震华夏。百年来天下没有比他名气更大、更勇武的将军,只可惜没有活到开国。开国后,张飞是车骑将军,马超是骠骑将军,他若还在就是大将军。你让我平谥关将军,我怎么下得了手。”诸葛瞻说着便直摇头,感觉不太合适。

陈寿劝道:“怎么就不行,平谥的优点是什么,就是公正对待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关将军虽然功勋卓著,但让我朝失去荆州,自己也落得身首异处,惨淡收场,这难道不是应该正确去面对的吗?陛下之所以不满,就是考虑过这层意思,所以希望由你来修改谥号。你又想为何必须选你不选姜维,因为你的身份会更令人信服。由你将美谥改为平谥,才能得到陛下和朝廷的认可。”

诸葛瞻点了点头,好像明白了什么,道:“美谥改平谥,这个想法很奇特,也可以一试,那我试试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