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文房四宝-第3/4页
“这是我们老板的决定,我们做工的只有执行的份。”闻达像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道。
“老乡们,‘正直’施工坊的诡计已被揭穿,大家可以拿着协议找官府处理,这就与我们北弗堡无关了。”张题朝闹事人群喊话道
“谢谢张堡主为我们解开谜团,我们去找官府吧。”闹事领头男子说罢,带人随即散去。
“张堡主果然有水平,让大家开眼界了。”洪武宗鼓掌赞叹道。
“武宗长主过奖了,我们终日与‘文房四宝’打交道,识破这些诡计,纯属经验之谈。”张题谦虚道。
“哦。你们北弗堡经营‘文房四宝’,有什么来历和讲究,给我们大家讲讲吧。”洪武宗安排道。
“好的,武宗长主。”张题答应道,便开讲起来: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 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春秋左传集解》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在上古出土的彩绘陶器上,已能看到陶器表面绘有线条严谨、构图生动的走兽、虫、鱼和几何图案。在此稍后的夏商彩陶上,已能清楚地看到手笔作画痕迹。
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
再后来,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
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
从殷墟出土的殷商后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是用石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刀或铜锥在龟甲、兽骨上刻上各种近似符号或象形的文字,说明当时已有一种可供书写的工具。
“张堡主讲得不错,那人们常说的的‘笔墨纸砚’,起源是什么?”剑有亮插话道。
“诗剑少侠是行家,应该知道这个‘笔墨纸砚’,按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书写要求不断提高,起源时间各不相同。”张题接着介绍道: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筆”。
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杵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