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绿水青山-第4/5页
“城市有立体绿化。具体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城市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发展立体绿化,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以及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等,营造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另外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居民区进行园林绿化,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小区住户的要求,即居住区的绿化造景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和休闲的要求。居住区绿化中,不仅要考虑到美的要素,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体—人的需要,只有了解了这种需要,然后再从这种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进行必要的美化处理,才能达到居民满意的效果。”
“种树不仅可以保障温饱,还能致富。据《史记》记载,那些有‘’千树枣’‘千树栗’‘千亩竹’等的人,堪称‘素封’。他们虽没有朝廷封爵,但其富裕程度能与王侯将相比肩。”
“此外,早在两周时期就‘列树以表道’,即在郊野大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来标明道路延伸方向。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行道树种类增加,不仅限于松树,杨、柳、榆、槐皆有之。隋代开凿大运河时,运河边御道两侧也有行道树。”
“古代种树还有个作用,作为军事屏障。蒙恬受命北御匈奴时,就创造性地‘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也就是在黄河一带构筑城塞,同时在外面栽种大量榆树,构成另一层关塞,让骑兵到此不得不下马步行。由此,匈奴在秦军面前变得脆弱,易于击溃。”
“古人也有环保意识。如禁止砍伐林木,以减少水土流失;广种树木,防止水患等。说明古时人们已认识到乱砍滥伐与水土流失间的关系。”
“在古代,朝廷鼓励一直鼓励老百姓植树。”
“早在先秦时期,就设有专门掌管国家山林的官员,称‘林衡’或‘山虞’。‘山虞’职位较高,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政令,对树木栽种砍伐进行决策。林衡受山虞领导,主要负责巡视山林,执行禁令等。”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要求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荆棘,以巩固城防,能种100棵树并使其长势繁盛的人,就能获得黄金及粮食等奖励。”
“许堡主讲了这么多,辛苦了,下面由我为大家讲几个历史名人与树的故事吧。”洪武宗体恤道。
“好啊,我最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了。”刀有光首先表态道。
“能聆听武宗长主讲故事,是我等福气。”其他人纷纷激动道。
于是,洪武宗开讲道:
“诸葛亮病危时给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一代名相,两袖清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
“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