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抢占先机-第2/4页
(本章未完,请翻页)
“哦!果然是做信息收集工作的,有天然资本。”洪武宗笑道。
接着说道:“郑堡主,麻烦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目前信息传递有哪些方式?”
“好的!诸位这边请”郑静伸出右手,五指并龙,指向前方一座宽广高大的红砖琉璃瓦墙挂着鳞次栉比的鸟笼。
讲解道:“这是豢养的大雁、鸽子用于传递信息。”
“古有‘鸿雁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关于‘飞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飞奴’名字。”
“这是为武林盟各地一千六百多个驿站豢养的马匹。”郑静指着巨型马棚说道。
“有关‘快马加鞭’的说法,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的为了给唐朝杨贵妃送荔枝,驿卒通过各地驿站不停换乘马匹才能及时送达新鲜荔枝,赢得美人嫣然一笑;南宋高宗‘十二道金牌诏岳飞’,就是用驿站‘急脚递’不停地换驿卒换马匹召回岳飞,酿成千古憾事。”
“人们的信件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这就是‘鱼传尺素’的由来。”
“另外像‘烽火戏诸侯’故事中: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烽火、狼烟都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方式,现在基本不用了。”
“关于‘风筝通信’,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