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仁者爱人
彭侍卫轻叹一声,道:“若是旁人盗剑,或许有许多原因,但陆侍卫不是一个寻求捷径、背信弃义之人。因为是他,我只能想到一个理由,为了宣梁和平。姑娘请想,若然知晓赫霄剑在南梁人手中,皇上必定不敢轻易对南梁动武;但这剑却不能真的在南梁人手中,否则两军若是交战,南梁败退,保不齐就坏了主意,后果更是恐怖之极。所以陆侍卫一方只能利用南梁人盗剑,将赫霄剑控制在自己手中,然后可与南梁人协商,让他们假装携剑返回,以此来保住两国和平。”
梁文帝屠杀江北陆氏,天下人尽皆知,陆侍卫既已投奔了宣国,绝没有冒险保住南梁的道理,听彭侍卫如此说,江韫哑然失笑,道:“若说陆侍卫加入平南军,杀进金陵城,屠了南梁皇室,倒是有几分可信。但若说陆侍卫为了宣梁和平,不惜牺牲自己和陆氏的前程?彭侍卫当真觉得我好骗,是吗?”
“姑娘不信,倒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姑娘可知,仁者爱人,陆侍卫是真正的仁者。于他而言,害死陆氏满门的是梁文帝,与他人无关。梁文帝已然身死,他又怎可能去残害无辜之人。他幼时一直在南梁友人的庇护下成长,直到十三年前,宣梁开战,他才再次流离失所。这一次,他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烈,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他曾说,十三年前的哭泣、嘶吼、尖叫还常常在他耳边响起。他有时害怕这些声音,有时又害怕声音消失,他曾独自对着尸横遍野的苍凉景象,坐了三天三夜,那一年他还不到十岁。这样的惨痛,他不想任何人再去经历。”彭侍卫说得极为动情,仿佛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奇怪的是,这种此起彼伏、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突然在江韫脑中响起。她头有点疼,这声音如此熟悉,她却不记得自己何时曾经历过如此惨况。她揉了揉太阳穴,随手抓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冷茶,一口喝了下去,冷静了片刻,道:“其他人不计较也就罢了,但直接导致陆济将军自杀的,是南梁乔太妃,她可还活着。你曾说陆侍卫对她恨之入骨。乔太妃之女当今萧太妃在宣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陆侍卫见了她,也要恭恭敬敬地行跪拜大礼,陆侍卫当真也能不计较仇怨?”
彭侍卫道:“陆侍卫当然恨乔太妃,恨她任人摆弄、陷害忠良,但终究乔太妃只是个身不由已的可怜人而已。这仇怨,比之千万条性命又如何?”
江韫曾听道姑说过,“以无辜之人的鲜血铺就自己的复仇之路,只能让仇恨和杀戮永无停歇之日。”江韫虽受道姑教养长大,但她扪心自问,若与陆侍卫易地而处,她必然不能如此。但若真如彭侍卫所说,陆侍卫有这样的胸襟和大爱,倒是让人十分钦佩,她也不忍再以恶意揣测。
彭侍卫从怀中掏出一个“山”形模样的玉佩,递给江韫道:“我藏起这玉佩,并非有意要瞒着姑娘,只是担心引起杨妈妈的关注。陆侍卫确实有个这样的玉佩,不过他贴身收着,我也只是无意间瞥见了一眼。”
江韫接过玉佩,道:“山形玉佩,我还是第一次见。”她一边说着,一边细细查看,这玉佩雕得古朴巍峨,没有丝毫匠气,倒是和方忆安的玉饰,风格如出一辙,只是手法更苍劲了几分。
彭侍卫道:“仁者乐山,‘仁’想来就是这个玉佩的意思。既然要利用南梁人盗剑,陆侍卫不进入地宫方是上策,可陆侍卫却主动请缨看守赫霄剑,我猜想他是为了保住地宫中的无辜之人。南梁人盗剑,地宫中人必然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即便保住性命,赫霄剑失窃,他们也必然获罪下狱。我想陆侍卫选择进入地宫,是想保住他们的性命,并且让真正的内奸去承担罪责。可是,现在地宫中人全部死去,贼人嫁祸陆侍卫,而引路人只帮忙抓了两个南梁人,就销声匿迹了,歹徒却在上京城到处杀人。我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