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大火-第2/2页





  当然,作品署名永远是先生,所有的改编也还需与先生再做进一步商议,先生若不同意,可随时拒绝。”

  一千字十两,相当于千字三千元了。

  即便是后世,也是行业高价了。

  朱大福说了许多新名词,罗贯中听得云里雾里的。

  只听明白一千字要支付他十两,有些不敢确信。

  “你可知我那书总计多少字?”罗贯中反问道。

  朱大福想了一下,道:“六十几万?”

  具体多少就不知道了,这一个大致数字还是来源于后世读书时的语文课本。

  “六十四万。”罗贯中道。

  不就是六十四万万,简单!

  朱大福大手一挥,道:“那也就是六千四百两,不过,我当下没这么多,只能先欠着,报馆所有盈利先紧着先生。”

  这书运营好了,赚个六千四百两没多大问题。

  罗贯中诧异。

  朱大福又道:“先生放心,《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传世之作,我定让他名传天下。”

  当然,他的最终目的是为弘扬《三国演义》,并未想从中牟利多少。

  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让《三国演义》发挥更大价值。

  ***

  兴明报馆热度持续增高,十几日时间,累计售卖出的报纸已达数百万份了。

  人们对之趋之若鹜,很多人甚至还直接对报纸上的宋体字进行了临摹。

  东宫。

  朱允炆面前摆放着一份兴明日报,正专心致志进行着临摹。

  这字体粗中有细,能写出此字之人必得耐力十足才是。

  一个版面的报纸临摹完毕,黄子澄问道:“殿下可知朱大福报馆是从何处找来写宋体字那人的?”

  哼,那小子也就是运气好,碰到个能写宋体字的。

  要不然,他都经营不起来的报馆,那小子又如何能经营的好。

  朱允炆回道:“不知道,学生从未听说过他身边有这样的人。”

  朱允炆虽常在朱大福身边,但也不过是做给朱元璋看的。

  至始至终就不曾虚心与朱大福学习过,又岂知朱大福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会不会是那罗贯中?”黄子澄问道。

  为什么罗贯中刚一出现,他就要买他那书坊呢?

  “应该不是,罗贯中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生倒也看过些,字写的倒也还算可以,但并不是宋体。”

  那就怪了,不是罗贯中又会是谁?

  ...

  宋体字不仅美观,对印刷着实也会存在不少便利。

  早朝之上,有人提及了京中当下风头正盛的宋体字。

  “陛下,兴明报馆这字体说是宋体字其实比留存于世的宋体字更为美观,字体粗中有细,字行粗扁圆皆具,可否纳此字为朝廷官方印刷字体?”

  有人出言,当即有了一大众赞同之言。

  这字体固然好,但兴明报馆乃是朱大福的。

  那孩子流落民间数十年,他没能给那孩子什么了,却也不能再去抢那孩子的东西吧。

  “行了,咱知道了,此事以后再说吧。”朱元璋道。

  朱元璋模棱两可,不给肯定答案,朝臣也没办法再多做言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