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9章难得聚首(2)



苏梅、苏赞的生父苏道安,年轻时统共有过一妻一妾两通房,生育有二子二女,除了嫡次女夭折外,庶长女苏梅、嫡长子苏赏、庶次子苏赞都平安长到嫁娶年纪。苏赞与苏梅同属庶出,但苏赞生母张氏是苏道安的良妾。在嫡庶等级森严的仕人之家,通房本质上是专门伺候老爷夫人的下人而已,除非抬了姨娘,否则也不比普通下人地位高多少,因此,在苏道安的后宅,张氏母子的地位待遇自然要比周氏母女高得多。大和五年周氏去世时,苏赞还未成年。看着一直对他很是照顾的长姐在周氏床边哭断肠,苏赞也很为苏梅心酸。当听说父亲不准备为周氏发丧时,苏赞的第一反应是十分气愤,扔下书本就要去和父亲理论。然而还没走到父亲书房门口,就听到父亲和姐姐为了发丧一事在激烈争吵。当时,嫡母毛氏以嫡庶等级和通房身份驳斥苏梅坚持发丧之说,苏道安也认为一个通房下人,不值得苏府为其发丧。苏梅的一再坚持,只是换得父亲和嫡母的冷言冷语。苏梅忍无可忍直斥父亲无情无义时,得到的却是一个重重的耳光以及尔后一个月的“畅夕院”软禁。苏赞永远忘不了当时母亲张氏跟他说的——生于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草草敛葬,没有立碑,一个通房下人的死,就像大和五年的一季枫叶,枯萎了,就忘记了。没有人再说起这个人,更不会有人替个下人的死惋惜。一直到五年后,苏梅才通过周妈妈托得留在苏府的周家族人为周氏立了碑。那时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苏赞听说了此事,也只能叹了口气,在心里默默怜惜姐姐之余告诫自己,对待妻妾应该存有善意,一碗水端平,切莫让自己的儿女留下姐姐这样的遗憾。

        于苏梅而言,一直以来,周氏之死都是她心里化不开的劫。而今,苏梅要为了周氏不再避世也无可厚非。但是毫无先兆就直接往前跨出好几步,多年后直面毓京苏家大聚会,不得不说,苏梅的这一步走得让苏赞太吃惊、太意外。大大惊讶之余,苏赞又马上想到,既然大伯邀请得姐姐去毓京,又要为她出面重归族谱,也就是说,在嗣子之位上,苏梅也是有话语权的。那么,苏梅是否会念在姐弟情分支持他?

        思及此,苏赞努力漾出笑容,保持着平稳语调安慰道:“过去之事,大姐就不要多想了。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人都是要向前看的。大伯若能帮的大姐得偿所愿,再好不过。弟弟此次赴京,若得见父亲,也必劝他放下心结,好让姐姐能顺利把姬娘的棺冢从墓园移出来。”

        苏梅闻之却摇摇头,道:“弟弟的好意,姐姐心领了。但是移棺一事,是我与苏道安之间的事。弟弟如今早已分家,无需为姐姐之事与苏道安起争执。既然苏进安已经承诺我了,那我就赴京一趟,等他为我兑现承诺。”

        苏赞明白苏梅是为他考虑,怕他为她出头跟父亲起冲突影响仕途,心里很是感动。可是嗣子位,他志在必得。堂姐苏桂愿不愿意支持他,如今他还不敢下定论。但亲姐苏梅的这一票,他还是很有希望的。

        斟酌了一下言语,苏赞缓声道:“大姐可知,大伯此次邀约所为何事?”

        苏梅淡淡一笑,道:“弟弟,你我姐弟相知多年,你是知道姐姐脾气的。世俗一切于我而言,不过过眼云烟,不足我为之驻留。嗣子位谁坐上,对我来说并没有区别。如今,我只盼着苏进安真能说得动苏质,让我能以苏家人身份从墓园里把母亲移出来。我知道弟弟心里所想。但是,九年前我就被苏道安逐出苏家。即使这一次苏进安能帮我重归族谱,我也断不愿意再和其他苏家人有任何瓜葛。姐姐在苏家既无显赫身份,又没有得力的夫家帮衬,怕是嗣子位上,帮不上弟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