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宣城苏氏-第2/4页





        北方战乱,使得大量人口向就近区域迁徙。相较于路途遥远的岭东山脉,纵贯济北、寰西两省的寰西山脉成为最佳选择。只要跨过寰西山脉,就能到达相对和平的西部省份。如果幸运的话,还能谋得一份差事养家糊口。带着这样的希冀,大批北方难民翻越寰西山脉而来。这些人中有少部分人很幸运的越过山麓进入寰西省地界,但绝大多数却倒在了迁徙的路上。他们当中,有的是在陡峭的山路上坠崖而亡,有的是被山上的滚石砸中命殒当场,也有因为携带幼子不便就将刚出生不久的稚儿扔在半山腰的。

        八月十四中秋节前夕,“安神庙”的几位僧人下山化缘,在半山腰的草丛里发现了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男婴。慈悲为怀的僧人们把男婴带回庙里喂养,将之取名为阿福。

        直兴十九年,四岁的小阿福随师父下山化缘,不想被人贩子盯上拐走了。一路辗转,小阿福被卖给庇西府的一个大户人家做继子。作为外来子,阿福在无尽的委屈和挨打中长大。七岁时,阿福不堪养母打骂逃离了高门大院,自此走上行乞之路。直兴二十三年,八岁的阿福流落到宜州的水和县,被当地一个苏姓老乞丐收留,勉强得到了三餐温饱。两年后,老乞丐因病去世,临终前将自己存了一辈子的两锭银子给了阿福,嘱咐他到河对岸去求生路。阿福安葬老乞丐后,依靠着老乞丐给的两锭银子搭上了通往宣城的船。时年十月,宣城昭平牧场的张管家到码头招聘长工,一眼就相中了衣衫褴褛的阿福。当他提笔问阿福的名字时,阿福咧嘴笑道:“我叫苏牧。”

        冬季的昭平牧场特别寒冷,温度极低,七尺有余的大汉子往寒风里站上一炷□□夫就能被冻得走不动路。每逢这时候,很多牧场工人是不愿意领工去放马的。但年幼的苏牧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刚来牧场不久,需要熟悉牧场的各项工作。于是,当刘工头拿着花名册问谁愿意跟着他一块儿出去放马时,苏牧成为唯一站出来的一个。

        数年流浪的经验,让苏牧变得机警慎敏。面对得来不易的工作,苏牧干起来尤其卖力。年纪不大,个子虽小,但干活利索、吃苦耐劳的他很快就得到刘工头的赏识。在刘工头的指导下,苏牧不出一年就对牧场大小工作完全上了手,并且由于表现优秀,被擢升为小队长。尽管大字不识一个,但苏牧为人开朗热情,做事张弛有度,对上恭敬,对下实诚,牧场里绝大多数人都很喜欢他。在苏牧的带领下,他的牧马小队短短两年内就成为了昭平牧场的精英之队,成绩甚是耀眼。当时,就有其他牧场管事暗中给苏牧递消息,希望他能到自己的牧场来工作,更有甚者开出了高于昭平牧场长工10倍的工钱。但苏牧都拒绝了。苏牧以为,做人当饮水思源,滴水之恩都要涌泉相报,何况是哺育之恩。昭平牧场对他有大恩,除非哪日牧场不要他,否则,他将在牧场工作至老。

        直兴三十五年,刘工头向苏牧提及,要把庶女嫁给他。苏牧满心欢喜,以为终于要有个家。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刘工头意外亡故,刘家姑娘需要守孝,婚事被迫推迟。刘工头去世后,代替其位的仇工头素来与之不和,连带着看苏牧这个刘家准女婿不顺眼,不出半年苏牧就被打压下去,甚至连小队长头衔也被撤去,再次变回最初的普通长工。牧场里的人多为苏牧不平,但碍于仇工头的势力,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刘家见苏牧被打回原形,索性退了婚。苏牧和刘家姑娘的婚事自此告吹。

        恩同三年,牧场主杨国富到牧场巡视,不料遭遇狼群袭击。千钧一发之时,长工苏牧领着人跨越围栏而来,救得了家主。张管家以金相赠。苏牧先是聊表感谢,再在所有人的惊讶中“心安理得”收下赠金。事后张管家才知道,苏牧将金子一拆多,分给了底下生活艰苦的几个牧场长工。杨国富闻之,对苏牧甚为欣赏,重新将苏牧擢升为小队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