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经济合作(七)-第2/3页
“杨团长,你觉得哪条路较合适?”大使问杨从容。
杨从容心思暂时还没回到这里,这件大事在之前也有所考虑。他随口说道:“我觉得咱们的关键是避开瘟疫,避开蒙古人。若不是建立这个大使馆的时候采取了非常好的卫生模式,加咱们也都接种了疫苗。走哪里不是问题,官家让咱们撤退,自然是想让咱们能够安全回到大宋。”
听了这话,大使眼睛一亮,看来是想出了些什么。杨从容很识趣的闭嘴不言,倒不是他不想居功,而是所有考虑方才都已经合盘端出。真正走什么道路,他也不清楚。
“我原本想的是官家想让咱们撤退,现在反倒觉得官家是想让咱们安全。若是如此,我等走蒙古人境内。”大使给了答案。
“走蒙古人境内?”杨从容懵了。
“蒙古人并不截杀商队。我等没办法一次撤走,须得分批撤离。”大使给了答案。
“走埃及不是很近么?”
“一边是瘟疫,一边是听闻见到那边有人过来杀的蒙古人。走蒙古人那边,得和蒙古人打仗。咱们这千余人随便有个闪失是许多人命。走埃及那边,万一染病怎么办?”
听说要走蒙古人的境内,有人立刻表示反对,“我等把水和干粮带好,路不喝当地的水,不吃当地的食物。只求快速通过埃及。这应该没问题。走蒙古境内,难倒不会有闪失么?咱们又没有可靠的商队。被蒙古人发现咱们是宋人,只怕走不掉了。”
杨从容较认同走埃及路线,大宋好歹也有千号人,在以往的战争,蒙古军遇到大宋千人的军队,基本没办法。大家又不是真的要打仗,而是要行军。走过那百十里路,可以抵达红海口的兵站。大家可以乘坐船只唱着歌回家。
本想参与反对大使的人群,杨从容很快发现反对者的人数远高于支持者,以至于杨从容根本没机会插嘴。在大使眉头紧皱,面色不善的时候,有人前来禀报。东罗马皇帝派宦官过来。
东罗马宦官到了大使馆,只见到了大使以及杨从容等少数几人。宦官神色有点愠怒,他直截了当的说道:“皇帝陛下是要你们解决瘟疫,怎么变成了清扫城市。”
“若是城市十分肮脏,脏东西在空气弥漫,怎么能指望大家都没事。”大使毫不客气的顶了回去。
宦官见大使毫无退让的意思,忍不住怒道:“陛下是让你们先保证王公贵族的安全,若是王公贵族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哪里还有心思治理国家。”
杨从容本来在猜想大使的态度为何突然这么强硬,他觉得大使很可能是希望把这件事弄黄,接着可以顺利成章的撤退。若是东罗马帝国哭着喊着抱着大宋使团的腿请求帮助,大宋使团还真得留在君士坦丁堡帮着应付瘟疫。
现在听宦官的发言,他心一阵的不快。大宋这十几年里面动辄写口号,官员干部动辄开会。杭州这个地方与君士坦丁堡一样,是个水路要冲。南来北往的人多了,瘟疫也多。每一两年爆发一次,有时候连着爆发相同的瘟疫。有时候瘟疫每次都不同。
直到新的防疫理论出来,朝廷搞起了‘爱国卫生月’,加接种各种疫苗,传染病才被有效限制。这些官员们不得不承认官员和百姓在瘟疫面前没有分别的事实之后,对于不治理民间的做法非常反感。层卫生状况普遍姣好,真正危险的恰恰是民间。
杨从容心不快,大宋大使也不快的答道:“你认为瘟疫还分人么?得了病,都会死。”
“百姓死了多少,只要皇帝还在,贵族还在,东罗马不会灭亡!”宦官的回答同样非常不快。
杨从容心一惊。那本《社会契约论》开篇谈及的核心问题是‘到底是现有国家还是先有人民’,赵官家很明显是国化继承者,国化里面认为先有人民后有国家。孟子甚至主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东罗马帝国的层的理解与孟子恰恰相反。明显是‘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好像投降蒙古的临安朝廷也这么想……
“东罗马也不是没人到过大宋,我们的爱国卫生月每个年都搞,想来东罗马应该知道一二。对我们来说,城市卫生无荒地。若是你们不能用我们的法子,另请高明吧。我们只会这种包括整个城市的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