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收复朝鲜(二)-第3/4页





    宋军继续南下,渡过汉江之后看到的局面与汉江以北毫无差别。那些残存者们告诉宋军,蒙古军不仅是发动了一次掠夺。而是各几十天来一次,最初的时候逃脱的众人不知道蒙古人的手段,见到蒙古人撤退后返回原地。蒙古人偷偷摸回来抓人,这些漏之鱼无处逃脱。

    部队继续向南,发现根据测量,要是继续不停歇的南下,一两天内到了高丽最南端。这下朱洪武也觉得不妥,赶紧发电报给杭州。既然高丽已经被祸害成这般模样,宋军倒也修建了电报站。电报很快把消息送到平壤,再从平壤出海抵达旅顺,最后从旅顺向着杭州发去。

    第四天,赵官家接到了电报。最初的时候赵嘉仁对蒙古军的勤勉还挺满意,不过仔细想想,感觉事情不那么对劲。若是高丽还有个基本的国家制度,还能威逼利诱高丽王屈服。蒙古人搞的这么彻底,高丽王已经没用了。得由大宋亲自驱逐人口。可是大宋此时最需要的恰恰是能被国家使用的人口。

    在21世纪,赵嘉仁觉得人口红利是年轻人多。等回到13世纪,赵嘉仁总算明白,人口多和人口红利多不是一码事。跟嘲讽十三亿印度人口,只有一亿人,其他十二亿都是口。

    譬如大宋有8000万人口,但是真正能由国家管理到的,未必有2000万。这2000万里面真正能成为兵源的大概不到一千万。然而蒙古那边两三千万人口,却都在一个虽然明程度低,却非常残酷有效的体制下。

    大宋需要对人民提供社会抚养,蒙古完全不用。弱者去死,不想死去当兵打仗,对外掠夺的东西给他们一份。两相对之下,蒙古对于人力的使用效率高得多。所以直到火器时代之后,那些野蛮的游牧民族才被彻底压倒,成为最弱势的一群。

    现在大宋当然很强大,赵官家却发现没人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而且大宋的制度还不如新国,不能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山下乡,那些人们在赵官家的指挥下向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出发。良家子们都希望能够留在故乡,或者在故乡附近的城市发展。到遥远的朝鲜半岛去……知道朝鲜半岛在哪里的怎么都得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有这个学历的娃,怎么可能真的到那些地方去。

    要么干脆迁都吧。赵嘉仁甚至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迁都,赵嘉仁可以名正言顺的号召大宋人民跟着官家一起到河南去。以赵嘉仁对自己的评价,他应该有一定号召力。千万人虽然不至于,百十万人至少还是能够号召的动才对。

    让思绪飞了一阵,赵嘉仁最终收回了思绪。他下了一道非常务实的命令,先找出蒙古征东行省的丞相。如果高丽王家族真的被蒙古给杀了,赵嘉仁觉得自己干脆直接统治没剩啥人的高丽。

    接到了信息的朱洪武考虑是不是立刻给赵官家回电。他已经开始搜寻蒙古征东行省丞相,到现在都没有线索。宋军遇到的高丽人要么根本不知道蒙古征东行省有个丞相,要么根本不知道高丽王是谁。他们知道的只是统治他们的那些老爷在守卫自己家产的时候被蒙古人给灭了。

    接下来要怎么做,朱洪武皱着眉头考虑。想了大半天,他也没思路。只能闷闷不乐的处理军事务。虽然明知道自己只是个军人,处理政务并非他本职,但是朱洪武依旧深感不爽。无法解决问题的挫折感让朱洪武情绪低落。

    第二天,朱洪武又接到了一份赵官家的电报。看着电报纸,朱洪武迟疑着不想打开。他实不愿意看到赵官家的批评。最后朱洪武还是打开了,见到电报写到,“你部先在当地处置,朝廷会尽快送些倭国人去朝鲜帮忙。”

    看到这个命令,朱洪武倒是一喜。倭国的十番队在大宋军也算有点小名头,他们以前在海负责跳帮之类危险的工作。最近几年较出名的是参加了攻打三佛齐的战役。若是能有这帮人帮忙,想来是可以大大降低朱洪武所部的艰难。用蛮夷对付蛮夷,朱洪武心里面没有丝毫的芥蒂。

    “报告司令,有电报。”通讯员喊道。

    “念。”朱洪武心情不错的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