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收割全世界(求订阅)
蒋欣瑶这次从美国发电报回来,除了告诉马铮他们已经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外,更重要的是询问马铮,青霉素的价格要定到多少钱才合适。
去的时候她们并没有意识到青霉素的重要性,但是随着这些天各种临床实验的进行,看着一个个绝症患者由病入膏肓然后到痊愈出院,她们终于意识到青霉素或许就是世界上仅有的包治百病的神药了。
再加上眼下只有华夏制药可以量产青霉素,不管是蒋欣瑶还是商业方面略显迟钝的沈兰妮都意识到,她们这是掉入聚宝盆了。
只是该如何定价,这确实让她们为难了。
她们也了解过,现在实验室研制出来的青霉素价格极其的高昂,1支40万单位的青霉素差不多需要一万美元,而且这还是友情价。
显然,这个价格并没有参考价值。
要知道眼下一个美国人一年的收入也就一千美元不到,这还是社会精英的工薪。
换了普通人,一年能赚到500美元就不错了。
一万美元需要他们不吃不喝干小二十年,这绝对不是大众平民所能消费的起的。
但如果价格定的太低的话,实在是对不起这种药的身价。
思之再三,蒋欣瑶只能征求马铮的意思。
看完蒋欣瑶发来的电报之后,马铮也陷入了沉思。
关于青霉素的价格到底该定多高,这个问题他之前确实想过。
据他了解,在1943年时,一支40万单位的盘尼西林售价约200——300美元之间。
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所谓的单位只是这种药物的分子结构,事实上1毫克的青霉素大约为1670单位,也就是说一斤青霉素大约有50万毫克,即8.35亿个单位。
这么算的话,100公斤的盘尼西林的价值在8400万美元到9600万美元之间。
思之再三,马铮决定将价格定在200美元一支。
尽管这个价格已经不低了,但是与之300美元一支的巅峰价格还是差了100美元之多。
事实上马铮也想将价格定的尽量高一点,但他很清楚,300美元的高价只是1943年的巅峰时期的标价,事实上这样的高价格仅仅只是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现在的时间是1941年,如果将价格定在这个价位,一来是不利于青霉素的推广,二来也会一些人的指责。
200美元不算低,但也不高,毕竟相比于人均月薪80——100美元的美国公民而言,花两个月的工资就能治愈一种致命的疾病,这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对于华夏制药而言,青霉素的制造成本并不高,且产量也相当可观。
按照蒋欣瑶等人预计,单单他们在旧金山的两座制药厂,一年最多能生产一吨青霉素。
200美元一支的话,预计一年可以实现8亿多的销售额。
听起来似乎不算太多,与青霉素神药的身份似乎不大符合,但实际上这个销售额已经非常的震惊了。
要知道,二战时期,美国下饺子一样制造了100多艘航空母舰,但平均每艘航空母舰的造价大约为800万美元。
也就是说,单单华夏制药公司的销售额就能换来100艘航空母舰。
但是马铮也知道,世界各国留给他抢钱的时间并不多,要知道1944年美国的青霉素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后,价格就直接被腰斩了。
同样是一吨的青霉素,1943年前可以卖到8亿美元,但是到了1944年就缩水了200倍,价值不到21万美元。
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
所以综合来看,200美元一支的价格最为合适。
......
很快,身在纽约的蒋欣瑶就接到了马铮的回复。
在确定了每支青霉素两百美元的价格后,华夏制药公司随即开始按照这个价格对外供货。
与此同时,在青帮大佬的推荐下,华夏制药公司与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公司等财团达成了合作协议,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将整个北美市场瓜分干净了。
紧接着,这些大家族控制的医院以及药店开始以220—250美元的价格对外零售青霉素。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由于现在欧战已经爆发一年半了,德国战车在欧洲战场横冲直撞,不管是英国人合适法国人,在德国人的强大攻势下不是投降就是节节败退。
战场伤亡高居不下的情况下,青霉素也进入了各国高层的视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