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东进代州-第2/4页





        北岭两路乃是以雁行山脉为界划分的,雁行山脉以西诸州被称为“山西”,山脉以东诸州则被称为“山东”。当然,这“山西”和“山东”与蓝星上的山西山东完全不是一回事,仅仅只是名称上的巧合而已。

        山西山东两路,合计有十余州之多,人口至少也有数千万,可谓是地广人稠,乃是中土最大的人口聚集区之一。这两路的风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山西路诸州多山,习武之人主要是以武将世家为主。而山东路诸州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一旦北岭防线被突破,那么就是无险可守的危局。这里的习武之人却不是以武将世家为主,而是以民间豪侠为主。

        总起来说,朝廷对于北岭右路最为重视,因为这里一旦被突破,那么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会一路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下直到大河北河、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安危。

        在历史上,北方异族的南下之旅都是由此而来,所以在近古之前中土王朝都不会将都城放在这边的大河以南,而是放在现在西京所在的雍州腹地。

        但后来由于凉州失陷、雍州成为了边疆,加之江南的开发,朝廷需要更多地依赖江南的漕运供给,所以京城便开始东迁,纵然后来收复了凉州东部,也依然没有迁回到西京去。

        西京城,古称“渭阳”,这是因为西河最初其实是两条河流,其中陇山以西被称为“泷水”,陇山以东则被称为“渭水”。后来天华人先祖凿开陇山、两条河流合二为一、一路向东与大河相连成为一体,所以被改称为“西河”,渭阳也被改称“河阳”、成为了千年帝都。不过,在近古之后,中土的政治中心东迁,河阳城失去了帝都的地位,便又被改回了“渭阳”之名,成为了帝国的西京。

        这就有点像蓝星上的那座著名城市,在汉唐盛世的时代被称为“长安”,后来则被称为“西安”一样。

        据说,之前两朝的开国皇帝都曾经想要迁都回西京,本朝太祖皇帝开国之时也曾经设想要迁都回到西京,但却被宗室大臣们谏阻。

        不过,从后来的事实上证明,没有迁都回到西京,在对北方的战略上似乎确实是个失策。先帝时曾经有人著文论述此事,认为若是西迁的话,朝廷只怕早就收复了北峡三郡甚至云朔之地,从而可以再度“断北夷右臂”,而不至于在对北方的战事上绵延近百年之久,从而北燕趁机坐大而崛起、取代大乾汗国成为北方新的心腹大患。

        而由于该文的影响,引发了朝堂之上的争论,并且最终导致了北山峡的第一次回归。可惜的是,那次回归毕竟不是依靠实力,朝廷没有西迁之前在西北的力量还是有限、鞭长莫及,所以才又有了十几年前北山峡的叛变。

        北山峡的叛变再度引发了朝堂之上的大辩论,持相对立场的两派各有主张、莫衷一是。当然,国家大事各家各论从来都未能达成一统,众说纷纭乃是正常现象。

        但至少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朝廷不得不在在北岭右路部署了超过三分之一的边防军力,并且在京畿地区长期保持数十万禁卫军的集结,其所耗费之巨大而导致国库空虚,终究是非常不利的。

        在正常情况下,要收复云朔故地,朝廷就必须把政治军事的重点西移,否则凭借西北一隅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过,西迁会极大地改变利益格局,当然是极难实现的。而不久前的复云朔故地乃是非常意外的事件,是随着北山系的崛起而意外达到的一个战略目标,从而一举使得北夷人整体上处在了非常不利的局面之下,同时让北燕开始逐渐失去北夷人这个同盟军,对改变楚燕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