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婚之夜
大约确实是个黄道吉日,这一日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连院子里的树上都停了两只喜鹊,叽叽喳喳地叫唤个不停。
一路上敲敲打打,新郎官黎封一身绯红吉服跨坐在枣红大马上,走在队伍的最前端。喜轿前有喜娘福婆在一左一右唱着吉词,后头还有三个陪嫁大丫鬟跟着,向街道两旁纷撒着用红纸包着的红枣糕、花生酥、桂花糖、莲子饼及铜钱。
花轿后面跟着的是六十四抬的嫁妆,都用红绸盖着,却不难看出其中华贵——除了打头的金银地契、象征良田的青砖及一概生活用品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张朱漆雕花四柱架子床,雕的是和合二仙、百子千孙图和蝙蝠等吉兽,看着很是精贵。
接亲的队伍在郡城里绕了一圈,最后停在一处新修缮的府宅门前,不大的宅院门口挂着红绸装饰的牌匾,写着“黎府”。大门上贴了红纸剪成的“囍”字,仆妇们早已备好了火盆、麻袋等接亲必备的物品在门口处候着了。
只是新郎还未下马,就听得围观的人群中有人疑惑道:“这黎府旁边便是谭府边门,看着不像是独立的府邸,倒像是从谭府院子里划出来的一样,怕谭老爷这次不是‘嫁女’,而是‘纳婿’吧!”
众人一看,可不是吗。一开始大家在喧闹的气氛中还没有十分注意,经人一提,议论声纷纷而起。
大泽开朝以来民风开放,却也鲜少有闻男子入赘的,放在迂腐的前朝就更不会有了。向来是女方权大势大,家中又无兄无弟,才会招婿上门。而这入赘的男子多为贫苦家庭,生下的孩儿只会冠上女方家族姓氏,故而但凡有气节的男子家庭,断不会让自家儿郎走了入赘这条路。
可谭家,别人不知道,南郡的乡民们可是一清二楚:谭府有两位郎君两位娘子,并不存在“家中无兄无弟”的情况。那新郎黎封虽是异乡人,但早前在衙门里也领了个虎卫统领的职务,前阵子还因巡视边防有功,听说获得提拔了,算是十分有潜质的大好青年,所以不该有赘婿的情况。
听得外面一众议论声,黎封身边的小厮田七差点沉不住气想上前与人好好争论一番——他家公子可是实打实能力傍身,怎的就被这些乡民议论得如个吃软饭的软脚虾一般了呢?!
“感谢诸位乡亲来参加黎某的婚礼,”黎封却是将田七拂到身后,转身向众人行了个礼:“黎某与家父是异乡人,幸得岳丈大人帮助,培育黎某长大成人,令黎某得以南郡谋了一官半职。黎某虽是书读得少,但也懂得知恩图报,岳丈大人待我如亲人,又将爱女下嫁于我,黎家将府邸置于谭府旁边,便是为了回报岳丈大人的恩情,将来也好能与夫人一同在岳丈大人近旁承欢膝下。诸位若是不嫌弃,便入内饮一杯喜酒,权当是对黎某与内子的祝福了。”
黎封一番解释感人肺腑,刚才还有些鄙夷的民众立刻又换上另一副嘴脸,纷纷上前恭贺黎小官人新婚,又祝他前程似锦云云。就连最开始那个质疑他“入赘”的人都涨红了脸,说了句抱歉。
一一向众人道过谢,黎封才来到大红喜轿前站定。只听喜娘在一旁唱到:“扇敲轿顶、百依百顺;三踢轿门,迎娶入门!”旁边的小厮捧来一把檀木红扇,黎封接过,敲了喜轿顶盖三下,又踢了三下喜轿的门框处,这才打开轿门,将新娘子牵了出来。
谭宝莉头上盖着红盖头,看不到路,喜娘与福婆用五个绣了大红喜字的麻布袋铺路,让她捧着宝瓶踩着走过,象征五代交替,多子多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