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0 先大宴同僚再拜访岳父】-第3/5页



  后来的辽东战事、国内民变,无不在大量消耗军费开支。

  天启、崇祯年间因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变时发,兵士索饷哗变,遍及各地军卫。

  明末农民大起义前期实力最强大的“闯王”高迎祥所属部队,多由明军变节而来,就是军饷不发的恶果。

  拖欠军饷甚至影响到了辽东,崇祯元年,辽东兵变,又是因军饷所为。

  而崇祯十七年,因凑不齐一百万犒军军饷,而延误了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京,则又是放弃了明王朝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

  设想若军屯体系未废,军费充裕,足以自给自足,又岂有此忧。

  百年前军屯废驰的恶果,终于天启、崇祯年间体现。

  无论如何,明朝正统王朝直接灭亡于明末起义军,残部势力灭亡于清军。

  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长期两线作战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崇祯帝夙兴夜寐,勤于政事,不是一个中国传统史学中“亡国之君”的典型形象。

  但遭遇内忧外患的现实局面,内有天灾大旱,以及以此为诱因而起的农民起义军,外有辽东后金八旗铁骑。

  明末战事常常出现两大忧患交替之势。

  明朝单独对后金时,曾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及战略优势,如天启年间的“宁锦大捷”。

  但随之农民军在黄土高原不断发展,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发展壮大,无疑有加派“辽饷”“练饷”以及“剿饷”的因素,“三饷”无疑大大加重了底层民众的负担。

  而为了支撑辽东战事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将转嫁于底层民众。

  同时,为支持战争,也分流了对救灾的投入。

  因此,可以说,明末民变与辽东战事有紧密的间接联系。

  而明朝的两线作战,使其不能专注于一处。

  农民军有几次在明军的围剿下濒临绝境之时,均恰逢清军再次进攻京蓟,因而得以恢复发展,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最终被由农民军内部攻破首都而灭亡。

  而在辽东战场上,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之败,使得其“九塞之精锐俱失”,十多万精锐部队阵亡沙场,辽东从此仅剩吴三桂所属的三万步骑兵,关宁防线彻底崩溃。

  也让明王朝丧失了最后一支完整的精锐部队。

  当然,当时的形势下,也难以避免两线作战。

  财力不足,无力招抚,而与清议和,一则违祖训。

  二则清方的诚意也值得怀疑。

  宋亡殷鉴在前,因此议和也恐无出路。

  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也不断加剧。

  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与倭寇的荡平和“海禁”的松弛。

  明后期东南地区的新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即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而江南地区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与传统上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冲突必然存在。

  万历年间,明神宗万历皇帝为解决国库不足与宫廷消费不足的问题。

  派出“矿监税使”四处敛财,这种祸国殃民的掠夺式征税,尤其受到了东南发达地区工商业者的强烈抵制。

  江浙工商业者与民众对其的抵制甚至达到了武力对抗的程度。

  南直苏州地区于万历二十九年爆发的民变即是其一例。

  而明末东林党崛起,某种程度上支持新经济的发展。

  其思想主张中也有“工商皆本”,反对大征商税。

  东林党人凤阳知府李三才便极力反对这种行为。

  而后期东林党要求减少对工商业者征税,这一方面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间接的动了“国本”,本文这里指的国本是立国之本,即农本立国,非太子之意。

  减少了对工商业的征税,导致税种单一,就必然减少国库收入以及对农业征税的增加。

  后来的“三饷”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税不征于东南则必税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民变不仅仅是天灾造成的,若国家实力雄厚,政策得当,万不会引起此般规模庞大之起义。

  明清鼎革的结果最终也导致了江南新经济因素的挫折。

  入清之后虽仍有所发展,但亦受到了许多对其发展的根本性的限制。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周期率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