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管理蒙古,得学建奴】-第3/4页



  其次,明又无力针对牧区进行直接统治。直接统治的核心在于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区,这已经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

  在农耕区,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编户齐民,统计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层税收、团练体系。

  但在牧区,各部落逐水草而迁徙,即使能被禁锢一时,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场到处都是。

  最后,明代试图采取了一种间接统治的策略。

  修长城,戍九边。

  长城的目的有二,一是军事防御,二是贸易控制。

  允许对明称臣的部族定期互市,并对敌对部族贸易封锁。

  这点相当成功,不少部族为了取得贸易权,形式上向明朝称臣,实现了和平共处。

  广封王,众建以分其势。极力避免草原出现统一的权力中心,力争在牧区形成多中心的均势体系。

  明代的这一策略其实成败参半。

  明代确实能通过贸易控制,在大多数时间实现了与蒙古,鞑靼、瓦剌的边境安宁。

  另一方面,至达延汗,其实就是大元汗的意思。

  在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

  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

  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

  后金兴起后,其征服蒙古,卫拉特部除外,明又称瓦剌。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林丹汗与明朝结盟,联手遏制后金。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

  喀尔喀部乘机偷袭沈阳,但被后金击败。

  不久,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后金,努尔哈赤将其女嫁予古尔布什。

  此后,对林丹汗心怀不满的一部分喀尔喀、扎鲁特台吉投靠努尔哈赤。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努尔哈赤称臣,首先归附后金。

  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

  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

  天聪元年,1627年,柰曼、敖汉二部归附后金。

  次年,喀喇沁部归附,皇太极发兵征察哈尔。

  之后,扎鲁特部归附后金。

  天聪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部归附。

  天聪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归附。

  四月,皇太极再征察哈尔,令喀喇沁、扎鲁特、敖汉、柰曼、翁牛特、巴林、科尔沁等部前来会师。

  但蒙古各部多不愿与察哈尔交战。

  五月,后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

  后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

  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

  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寳”,察哈尔部灭亡。

  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类似于唐帝对草原地区自称天可汗。

  清主在汉地称帝的同时,也同时声称继承了蒙古的汗位,并得到了蒙古诸部的背书承认。

  但李唐对于草原地区就是简单册封部落首领官职,并对部落冠以州名,最后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现独大。

  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经济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契丹诸部竞相崛起,唐在漠北获得了一次次的战术胜利,却总是换来新的草原之主。

  清代另辟蹊径,构建出了一套针对牧区的地方行政体系,盟旗制,将游牧部落齐民编户,禁锢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

  实质上,是将前代的众建分其势的治理原则,予以制度化。

  清廷采取了直接统治的策略,称蒙古大汗,宣称直接继承了蒙古帝国法统;奉黄教,笼络蒙古各部的宗教势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